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称:中国的行动,不仅激励了美国政府,还激励了美国私营企业,不久前,摩根大通宣布,设立1.5万亿美元基金,用于投资美国关键领域的企业。 自2017年特朗普政府掀起关税战以来,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始终笼罩在“脱钩”与“对抗”的阴影下。格里尔作为前贸易代表莱特希泽的核心幕僚,曾深度参与对华301调查、加征关税清单制定等关键决策。 2024年11月,他再度被特朗普提名为美国贸易代表,其政策主张被视为“更激进版本”——从撤销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到限制美国企业对华高科技投资,再到推动制造业回流,格里尔的每一步都直指中美经济关系的敏感神经。 然而,美国的“对抗牌”并未如预期般顺利。当中国在稀土、关键矿物等战略领域实施出口管制时,美国制造业的供应链断裂危机迅速显现。 数据显示,2025年美国军工企业因缺乏中国产钕铁硼永磁材料,导致F-35战斗机生产线一度停滞;半导体行业则因氖气供应中断,多家晶圆厂产能利用率跌破60%。这种“卡脖子”的切肤之痛,迫使美国政策层开始重新审视产业政策。 摩根大通的1.5万亿美元计划,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横空出世。该行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在声明中直言:“美国对海外关键资源的依赖已达到危险水平。” 根据计划,未来十年内,摩根大通将通过贷款、债券承销、股权投资等方式,向四大领域注入资金:供应链与先进制造(涵盖关键矿物开采、机器人技术)、国防与航空航天(无人机、安全通信)、能源独立(电池存储、核能)、前沿科技(量子计算、AI芯片)。 其中,100亿美元自有资本将直接投向精选企业,这种“政府搭台、资本唱戏”的模式,被市场解读为“私营版产业政策”。 资本市场的反应堪称热烈。计划公布当日,量子计算板块集体飙升:Rigetti股价涨25%,D-Wave涨23%,IONQ涨16%。这些企业正是摩根大通投资清单中的重点对象。 更耐人寻味的是,该行同时宣布扩大地缘政治研究中心,组建由前国防部长、国家安全顾问等组成的外部顾问团——这显然是在为投资决策提供政治风险评估。 但这场资本盛宴背后,暗流从未停歇。格里尔在宣扬“中国激励论”的同时,仍不忘对华施压。他声称中国青年失业率高企是“特朗普关税的成果”,并威胁将扩大对华出口管制。 这种“左手示好、右手挥拳”的矛盾姿态,暴露了美国政策层的深层焦虑:既渴望通过产业投资重振制造业,又无法摆脱对华“脱钩”的政治执念。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摩根大通的万亿规划折射出全球产业链的重构逻辑。当中国在光伏、锂电等领域形成完整产业链优势时,美国试图通过资本力量打造“平行体系”。 但这种努力面临双重挑战:美国制造业空心化已非短期资本投入所能逆转,欧洲、日韩等盟友在关键技术领域与中国的合作日益紧密,美国能否构建真正独立的供应链存疑。 这场资本与政策的博弈,最终将走向何方?是形成中美“双循环”的产业新格局,还是陷入更激烈的科技冷战? 答案或许藏在摩根大通投资清单的细节中——当该行将“造船”“核能”等传统领域与“量子计算”“AI”等新兴技术并列时,一个清晰的信号已然浮现:美国正在用金融资本编织一张覆盖全产业链的“安全网”,而这张网的靶心,正是中国日益崛起的技术竞争力。 那么,你们如何看待这场由贸易摩擦引发的资本重构?美国私营企业的投资热潮,究竟是产业复兴的起点,还是政治操弄的道具?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