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手机屏幕亮起,西贝闭店整改的消息悄然划过。这让我想起上周在菜市场遇见王阿姨的场景——她手里攥着两颗西兰花,轻声叹气:“如今连街角的饺子馆都卖速冻饺子,可西贝莜面村这么大的店,怎么就栽在预制菜这事上了呢?” 这场闹得沸沸扬扬的“预制菜风波”,像极了一出餐饮江湖的罗生门。有人高呼“良心不再”,也有人为效率辩护。西贝老板贾国龙的回应,让人想起段誉那套时灵时不灵的六脉神剑,本想以情动人,却不小心戳破了自家“现炒现做”的人设。这不正如安徒生笔下那件“皇帝的新衣”吗?直到有个孩子喊出真相,大家才恍然醒悟。 其实餐饮业使用预制菜,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就像手机快充还没普及时,没人会掐着表计算充电时间。有数据显示,国内预制菜企业已超过6万家,连一些高端餐厅也在合理使用标准化半成品。这好比去澡堂搓澡,只要师傅手艺好、工具干净,谁又会纠结用的是丝瓜络还是搓澡巾? 西贝这次引发热议,说到底,是“既要又要”的矛盾作祟。一边承诺“闭着眼睛点,道道都好吃”,一边悄悄用预制菜控制成本,就像相亲时夸大收入,最后被发现是贷款买的豪车——这世道啊,真诚才是永远的必杀技。 这场风波中,最让我心疼的是那些认真做菜的小店老板。我家楼下湘菜馆的老陈,听说西贝出事的第二天,就在明档玻璃前挂起“现炒现做,假一赔十”的牌子。他边擦汗边说:“客人来吃饭,吃的是锅气,是人情味,不是冷冰冰的工业味。” 话说回来,预制菜本身并无原罪。就像当年微波炉刚进厨房时,多少人说它毁了烹饪的灵魂,如今不也成了家家户户的帮手?问题的关键,在于把知情权和选择权交还给食客。就像点奶茶可以选甜度,点外卖也该让人知道吃的是现炒还是预热。 贾国龙那句“我错了”,听起来五味杂陈。当餐饮业的“神话”回归现实,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品牌的起伏,更是整个行业在效率与诚意之间的艰难平衡。在这个连吃饭都要计时的时代,谁不盼着既能省时省力,又能尝到记忆里“妈妈的味道”呢? 不知道你怎么看?会因为预制菜而改变吃饭的选择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