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继承优良传统 把“紧日子”过好

积极践行“过紧日子”的要求,既是对优秀传统和优良品格的传承,更是党在经济发展新阶段自我革命精神的具体体现。

——————————

政府在促进经济增长和繁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中国尤其如此。在通常所说的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政府直接参与了消费和投资两项,既是重要的主体,也是引领者和推动者。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财税体制的改革深入,地方政府被赋予更大的发展经济自主权,有了更多的财政收入渠道,也创制了多种动员社会资本的平台。然而,手头的钱多了,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花钱也变得随意了。

这种随意性表现为:有的地方领导在经济建设上,或缺乏规划,或随意改变规划,脱离本地财力支持水平,大上项目,乱上项目;有的地方领导为营造“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挪用资金,重复投资;有的地方领导在公务活动中讲排场,重造势;有的地方领导比阔气、图享乐,顶风修建、装修楼堂馆所、办公用房;有的地方领导为突出任期的成绩,在财政上寅吃卯粮,超前预支;有的部门领导在预算制订时虚列项目,在预算支出时,缺乏合理安排,突击花钱;还有不少地方和部门,存在办公用房超标,办公材料采购缺乏管理、使用浪费严重等问题。凡此种种行为和倾向,不仅加剧财政“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压力,导致地方债务风险,更影响广大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上述现象的出现,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一些领导干部执政理念的动摇和执政心态的涣散。一方面,他们在不断丰裕的生活中淡漠了中国共产党长期倡导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面对社会消费的升级换代,他们滋生了政府消费要赶得上社会消费的“攀比”意识,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虽然我们已经告别了缺吃少穿、物资匮乏的苦日子,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首先,各级党员干部要在思想认识上,牢固确立“勤俭办一切事业”的理念,自觉地将其贯彻到从决策到执行各个环节之中。中国有着悠久的“节用”“尚俭”“常备”的治理理念,这些理念虽然产生于农业社会,但是体现了国家治理的基本原则,是国家治理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基本遵循。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优良品格和执政理念,也是夺取政权,长期执政的重要原因。现在全党上下积极践行“过紧日子”的要求,既是对优秀传统和优良品格的传承,更是党在经济发展新阶段自我革命精神的具体体现。

其次,各级党政官员要更自觉地执行各项制度规定。新时代以来,党在进一步规范党政机关和干部的行为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具体详细的规定,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到《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修订,从《关于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的通知》到《机关团体建设楼堂馆所管理条例》,从各地探索性制定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实施细则,到2025年中央发布《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这些党内法规制度,为如何“过好紧日子”提供了制度支撑和保障,为各类党政部门的行为提供了基本遵循,划出了清晰的禁区和底线。

第三,要继续提高预算管理的法治化水平,既要避免个别领导干部对预算支出的过度、随意干预,又要提高财政支出的合理性有效性,在保障民生事业扩面提质的同时,也要保障各级党政机关能正常运行、履职尽责。2021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财政处于紧平衡状态,收支矛盾较为突出,要坚决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加强预算管理的统筹力度和约束力度,保障财政资源的可持续。要进一步贯彻预算法,坚持预算法定,强化纪律意识,严肃财经纪律,着力提升制度执行力。

第四,要大力推动节约型机关建设,鼓励绿色出行、绿色办公,绿色公务,树立勤俭光荣,浪费可耻的机关风气,养成日用而不觉的个人习惯。归根到底,“过紧日子”是由具体的党政部门和活生生的工作人员落实的,体现在机关的日常运行、工作中的一事一物之中。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各地党政机关的办公条件都有了巨大的改善,办公运行消费的能源和资源也在大幅度增加。各级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在改革开放之中成长起来的,没有经历过物质匮乏时代。因此,在机关内部,要通过多种方式宣传倡导节约,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的具体要求落实落细。

当然,过紧日子,不等同于过苦日子,不能用“一刀切”的方式,干预党政机关的正常开支,尤其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干预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正常消费和日常交往,驱动他们与社会“切割”开来。在丰裕社会中,过紧日子是优良的精神底色,在财政硬约束下,好好过日子是一种常态。

(作者系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