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报道,上海,男子一辈子没结婚,去世后,他的大姐、二姐公证后继承其遗产,二姐的儿子整理遗物时发现舅舅留下一份遗嘱,房子、股票、银行存单都归他一人继承,于是,男子把遗嘱照片发给母亲,由母亲转给大姨,不料,大姨不认可,认为遗嘱里“外甥”写成了“外孙”,“李炯”写成了“李烔”遗嘱应当无效,法院判决有亮点。 2022年,上海奉贤的张先生因病去世。 老人一辈子没结婚,也没孩子,父母又早已离世。 按法律规定,他留下的财产该由两个姐姐,张大姐和张二姐来继承。 兄弟走得突然,姐妹俩心里都挺不是滋味。 张大姐年纪大了,操办丧事的事基本都是她在跑,二姐也在一旁帮忙。 等葬礼结束、坟头的草才刚冒出一点绿,她们才开始想着得去处理弟弟留下的遗产。 两人找了公证处,拿着户口本、死亡证明、亲属关系证明等一大堆材料,跑了好几趟。 公证员仔细核对完信息后,很快就出具了继承公证书。 公证书上写得明明白白:张先生名下的一套老房子、银行里的存款,还有几只股票,全都由两位姐姐平分。 那天拿到公证书时,姐妹俩谁也没说什么。 张大姐叹了口气:“这事儿总算了了。” 二姐点点头,想着弟弟走得安静,留下的东西也算有个交代。 那时候,她们都以为事情到这儿就结束了,谁也没想到,接下来还有别的波折在等着她们。 2023年3月,二姐的儿子李炯去舅舅家整理遗物,在一个旧铁盒里翻出一叠泛黄的文件。 最底下夹着一张折得整整齐齐的纸,上面歪歪扭扭写着几行字:“本人张某某,名下财产全部由大外孙李烔一人继承,其他人不得干涉。”落款和日期都有,只是笔迹有些颤抖。 李炯看完整个人愣了几秒,鼻子一酸。 舅舅生前最疼他,从小给他买文具、带他去看电影。 没想到,舅舅早就给他留了个交代。 那天他立刻拍照发给妈妈,说:“我接受舅舅的遗赠。” 张二姐一看也激动,把遗嘱照片转发给大姐,说要按弟弟的意思办。 结果,大姐火冒三丈:“什么遗嘱?我们都公证完了,还分完钱,这哪儿来的事?”两姐妹几句话没说拢,直接闹翻,最后只好对簿公堂。 法庭上,大姐坚决不认遗嘱的效力。 她指着复印件说:“这字都写错了,把‘外甥’写成‘外孙’,连我外甥的名字也写错成‘李烔’,落款日期还不规范,这能算数?”她还强调,两人早就做了继承公证,财产分配是合法的。 可法官仔细查阅后发现,张先生文化程度不高,而且在上海话里,“外甥”和“外孙”发音差不多,很可能是口误。 再说,他根本没有外孙,亲戚里也没有叫“李烔”的人,这名字八成就是“李炯”写错了。 至于落款和日期,虽然不太标准,但能看出是本人书写。 再看接受遗赠的时效问题。 根据《民法典》,受遗赠人要在知道遗赠后的60天内表态。 李炯3月11日发现遗嘱,3月13日就在微信上发消息说接受,还留有聊天记录和时间戳。 法官认为,这完全符合规定,电子信息也能算有效证据。 最终法院判决:张先生的手写遗嘱虽然有瑕疵,但意思明确,合法有效。遗产由李炯继承。大姐不服上诉,二审法院维持原判。 这件事闹了大半年,姐妹情也伤了。 熟人都说,可惜了,弟弟生前最念着亲情,没想到走后反而让家人闹翻。 对此你怎么看? 信源:海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