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第十五届国际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墨子鲁班科技文化节在滕州启幕。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孙小淳作为嘉宾,将携演讲《科学的“中国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精神》亮相。这位深耕科学史领域的学者,就AI时代的人文与科学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基因等话题,接受了新黄河记者的采访。
AI时代人文与科学不是“对立”而是“共生”
“越是AI时代,越不能让科学与人文剥离。”谈及当下热议的科技与人文关系,孙小淳开门见山地说出了自己的核心观点。在他看来,AI的精度计算不断突破,反而让人文的价值愈发凸显:机器如何思考、如何传递人性温度、如何承载人类对世界的美好向往,这些问题的答案,始终藏在人文的维度里。
他进一步举例,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勒库恩笔下的未来场景,看似是科学设定,实则全是人性的叩问。“AI可能会写诗、会创作,但诗人与作家该如何与机器对话、如何借助机器拓展表达边界?机器有了想象力后,人类的审美价值又该如何界定?”在孙小淳眼中,这些新问题不是科学与人文的裂痕,而是二者深度融合的契机。
面对“推动人文与自然科学融合的核心障碍是什么”的提问,孙小淳给出了简洁的答案:“思想壁垒。”他坦言,不少人潜意识里将AI归为“纯科学领域”,忽视了其背后的伦理、社会与人性问题。“根本不存在科学与人文会彻底剥离的可能,技术越发展,越需要人文学者从哲学、伦理、审美等角度‘把关’——因为无论技术如何迭代,‘如何成为人’永远是核心命题。”
科学的“中国心”,不是爱国标签是文化基因
谈及即将演讲的核心概念“科学的中国心”,孙小淳表示:“这不是简单的爱国口号,而是要挖掘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探寻中国文化中本就存在的科学基因。”他直言社会上“中国古代没有科学”“中国文化缺少科学基因”的观点存在明显偏差。“如果一种文化真的缺少科学基因,那我们今天的科学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这种看法本质上是对传统的割裂。”
在他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精神,与西方科学精神的核心差异在于“思维语境”的不同,而非“有无”的区别。“现代科学的核心要素,比如逻辑思维、推理建模、实验验证,中国古代其实都有,只是在不同的文化框架下呈现。我们不能因为古代科学的表述方式与现代不同,就否定其科学精神的存在。”
如何在现代科学教育中融入这种文化基因?孙小淳认为,关键是建立“传统与现代的连接”。“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中国古人也曾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这种探索精神与现代科学是一脉相承的。比如《墨经》里‘力,刑之所以奋也’的论述,‘奋’不仅是运动,更是加速运动,这与牛顿第二定律的核心思想有着很多的契合。”他强调,不必刻意拔高古代成果的现代价值,而是要从这些智慧中汲取自信:“我们的文明本就具备产生科学思想的土壤,这才是‘文化自信’在科学领域的真正体现。”
《墨经》的当代启示,两千年前的智慧照见未来
作为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的嘉宾,孙小淳对《墨经》的科学价值给予高度评价。“《墨经》里关于力学、光学、数学的研究,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都属领先。杠杆原理、小孔成像的记载,不仅是技术总结,更蕴含着严谨的逻辑思辨和实验精神。”他特别提到,《墨经》中“圆,一中同长也”的定义,与现代几何学的圆定义完全一致,这种抽象思维能力,正是科学精神的核心特质。
在孙小淳看来,《墨经》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科技成就,更在于它展现了“人文与科学共生”的古代范本。“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是人文关怀,而《墨经》的科技探索是对自然的认知,二者共同构成了墨家学派的完整体系。这与我们今天倡导的‘人文与科学融合’,本质上是相通的。”
谈及此次滕州之行的期待,孙小淳表示,希望通过研讨会让更多人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科学精神值得深入挖掘。“滕州作为墨子故里,举办这样的活动具有特殊意义。当两千年前的《墨经》智慧与当代AI、量子科技等前沿议题相遇,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科学的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它始终需要人文精神的引领与滋养。而所谓‘科学的中国心’,正是要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找到属于中国的科学发展之路。”
记者:李焜染摄影:李焜染编辑:孙菲菲校对:汤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