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东来这次辞退员工,不给赔偿事件给全国企业开了个好头! 据最江阴10月18日报道,胖东来一名拥有12年工龄的老员工,因未按照规定首先接待顾客,被企业直接辞退且未给予任何经济赔偿。 这起事件并非简单的劳资纠纷,历经一审、二审两次司法审理均维持原判,当地政府部门也对此结果表示支持,多重因素叠加让这起普通的企业用工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 事件曝光后,公众层面迅速形成了对立的争议焦点。 一部分声音认为,员工未优先接待顾客的行为违背了企业服务准则,属于触碰底线的原则性错误,企业据此辞退员工并无不妥; 另一部分观点则明确反驳,认为单次接待流程的疏漏仅属于工作中的小失误,远未达到需要辞退的严重程度,更谈不上原则性问题。 更有网友提出疑问,推测事件背后可能存在未公开的关键原因,当前曝光的“未优先接待顾客”或许只是吸引流量的表面说法,真实情况有待进一步厘清。 这起事件的发酵,也让胖东来长期以来建立的企业形象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在此之前,这家企业通过短视频等传播渠道,凭借高福利、人性化管理的标签积累了良好的公众口碑,甚至因招聘刑满释放人员担任保安、宣称“给人改过自新机会”的举措,被不少人视为有社会责任感的“良心企业”。 企业负责人于东来也因此获得了诸多赞誉,成为大众眼中重视员工权益的企业家代表。 但此次辞退老员工的操作,让这份正面形象出现了明显裂痕。 曾经对特殊群体展现出的包容态度,与如今对老员工小失误的严苛处置形成了鲜明对比,有声音指出于东来随着企业名气增长变得过于膨胀,认为胖东来的红火更多依赖流量红利,而非真正经得起检验的管理实力,甚至直言其没有走出河南发展的胆量和资本。 尽管仍有少数人以“依然有大量员工愿意为胖东来付出”为由,为企业辩解,但更多人表示,原本对企业的好感已从最初的动摇逐渐转变为彻底破碎,“明星企业”的光环开始褪色。 从法律和管理层面来看,这起事件的处置方式也引发了诸多质疑。 不少观察者明确指出,企业辞退工龄超过十年的老员工且不支付赔偿,已涉嫌违反劳动相关法律法规,质疑胖东来究竟是缺乏基本的法律意识,还是仗着积累的口碑故意无视劳动者权益。 在管理逻辑上,企业完全可以采取调岗等更温和的处置方式,让员工在其他岗位继续发挥价值,而非直接辞退,这种“一棍子打死”的做法,更像是对劳动者的不尊重,而非合理的企业管理。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起事件可能带来的示范效应。 当前职场环境中,已有不少企业存在重惩罚轻激励的现象,扣钱、罚站等不合理规定屡见不鲜,而加薪、改善福利等保障员工权益的举措却常常滞后。 如果其他企业纷纷效仿胖东来的做法,通过让员工签署繁杂规定、安装监控监督等方式,将工作中的小失误作为辞退理由,随意抹除员工多年的工龄积累,那么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将面临严峻挑战。 对于广大劳动群体而言,这起事件引发的不仅是对单个企业的质疑,更是对自身职业安全感的担忧。 12年的工龄在一次小失误后就变得毫无价值,这样的结果让不少打工人感到不安,担心未来企业会更加肆无忌惮地压缩劳动者权益,原本就存在的劳资地位不对等问题可能会进一步加剧。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当明星企业的不当用工行为获得司法和行政层面的支持,其传递出的导向可能会让更多企业敢于在劳动权益问题上“踩红线”。 事件的核心争议至今仍未平息,但它所折射出的企业用工边界、劳动者权益保障等问题,已经超越了事件本身,成为值得全社会思考的现实课题。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对此事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讨论,感兴趣的可以点击头像加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我们下期见。 信源: 原文登载于最江阴2025年10月18日关于《胖东来12年老员工被开除》的报道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