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建管前瞻·智筑未来|建筑管理学院赴榕交流,深化智能建造育

为主动应对建筑业数智化转型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前瞻谋划学科发展新路径,10月11日至13日, 重庆城市科技学院鲁班智能建造产业学院组织参会,建筑管理学院由院长郑小晴带队,副院长龚洁、院长助理蔡小青、工程管理系主任程凯、工程造价系主任吴汉美 一行赴福州参加 “ 第三届智能建造专业建设与前沿技术论坛 ” 。本次参会旨在把握智能建造前沿脉络,吸收先进办学经验,为优化和完善未来学科专业布局、探索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新模式汲取前沿思路与优质资源,展现学院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前瞻思考与主动作为。 论坛议程紧凑、内容丰实,全面覆盖了智能建造的政策引领、技术前沿与育人实践。在10月12日上午的主旨报告环节,国家首批卓越工程师、中建集团首席专家、特聘研究员叶浩文对《智能建造技术导则》进行了深度解读,为行业发展指明方向。随后,多位顶尖学者分享了前沿研究成果:同济大学孙利民教授阐述了结构健康监测的模型/数据联合驱动方法;福州大学沈振江教授以“智慧营造”为主题,探讨了城市与建筑的智慧服务路径;香港科技大学李贻昆教授提出了从CMOS/MEMS传感器到AI智能体的智能建造新范式;清华大学陆新征教授介绍了“知-力”相融的生成式智能设计方法及其多领域应用;北京构力科技有限公司姜立研究员则分享了以数据与AI双轮驱动建筑工业软件自主创新的实践与思考。这些报告从结构健康监测、智慧营造、智能传感、生成式设计、工业软件创新等多角度,呈现了智能建造的技术纵深与学科交叉趋势,与我院近年来在BIM整合、数字施工管理等方向的教学实践高度契合。 当日下午,“专业建设”与“前沿技术”两场特邀报告同步开展,汇聚了多所高校与企业的育人经验与创新成果。在专业建设方面,华南理工大学胡楠教授系统阐述了“四位一体”专业建设模式,东南大学、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理工大学等多位专家分别从项目化培养、“主+微”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等角度,展示了智能建造人才培养的多元路径。在技术前沿方面,上海交通大学杨健教授、天津大学徐杰教授等学者聚焦于历史建筑运维、3D打印监测、机器人应用、大模型与BIM混合现实等方向,呈现了智能建造的技术纵深与落地场景。通过系统聆听与交流,我院一行围绕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专业发展方向,重点调研了课程体系设计、数字化平台建设与产教融合路径,为推进专业升级与教学重构积累了前沿依据。 10月13日,郑小晴院长一行走进福州长乐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现场开展实地教学调研。作为国家综合交通枢纽标杆项目,该工程以“1机场+2高速+3轨道”立体交通体系为架构,致力于实现八大交通方式的“零层转换”。在项目现场,郑小晴院长一行细致观摩了BIM协同管理、智能监测与装配式施工等智能建造关键技术的系统集成与工程实效,并就技术落地中的管理难点与创新模式与现场技术人员深入交流。此次参观为我院推动教学、工程、技术融合提供了真实案例与合作契机。 本次高规格、沉浸式的论坛学习与项目考察,为我院推进专业数字化升级提供了明确方向和丰富素材。下一步,学院将系统梳理智能建造技术体系,把所学所获转化为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赋能师资队伍的具体方案。通过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主动对接国家战略与行业需求,能够为未来学科资源的整合与提升奠定坚实基础,不断提高育人质量与服务能力。 未来,建筑管理学院将致力于成为推动学校相关学科融合发展、提质增效的积极力量,不断将智能建造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融入育人全过程,为建筑业现代化升级贡献建管智慧与人才力量。(文字:吴汉美 图片:吴汉美 传媒中心 张学强/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