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前财长感叹:中国甩掉的“百年耻辱”,如今砸到了欧洲头上 183年前,中国被迫在炮舰下签下《南京条约》,那是屈辱的开端;183年后,欧洲却在阳光明媚的高尔夫球场上,主动递上了自己的“割地赔款”协议。 不同的是,中国是被迫的,欧洲是自愿趴下的,希腊前财长瓦鲁法基斯一语道破:“这不是战败者的投降,而是自我放弃的投名状。” 而这份“21世纪版《南京条约》”,正是由欧盟自己亲手递出的。 2025年7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苏格兰的高尔夫球场,签下了一份被称为“历史性”的美欧贸易协议。 表面看是合作,实际却是一边倒的不平等条约,美国对欧盟商品统一加征15%的关税,钢铁铝产品甚至高达50%,而欧盟这边,全线开放,零关税,毫无对等。 更离谱的是,欧盟还拎出了1.35万亿美元的“大礼包”:6000亿美元投资承诺,再加上7500亿美元的页岩油气采购计划,这种“倒贴式”合作,法国总理都忍不住说:“这是欧洲的黑暗时刻。” 很多人可能会以为,是不是特朗普又开了什么“关税大炮”,逼得欧洲就范?还真不是,欧洲这次不是被打服的,而是自己认怂的。 欧盟当初谈判的时候还挺硬,说要“坚决反制”,结果不到几个月,立场就从“强势回应”滑坡到“只要不打,我什么都答应”。 为什么?说白了,欧洲现在对美国的依赖太深,根本扛不住哪怕一点点的关税惩罚。 经济上,欧盟每年对美有2400多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一旦被加税,吃亏的是自己;安全上,俄乌战火还没熄,欧洲拼死也得靠美国撑北约,尤其是面对特朗普那种随时喊“退群”的不确定性; 甚至连日常生活,欧洲人也离不开谷歌、YouTube这些美企服务,连个像样的数字反制手段都没有,谈什么博弈? 瓦鲁法基斯说得直白:“中国当年是被打得没得选,欧洲今天是有得选却不敢选。”这才是最悲哀的地方。 中国当年在列强炮舰下丢了关税主权、丢了领土,但百年后,中国通过改革开放、产业升级,逐步摆脱了对西方的依附。 今天的中国,不但不再仰人鼻息,还敢在全球贸易中说“不”,甚至敢对美国以牙还牙,可欧洲呢?明明有选择,却选择了最糟的那条路。 明明可以通过欧洲投资银行调动内部资源,走出自己的融资和能源路线;也可以适度放开对中国的市场管控,减少对美国的单边依赖,但他们没这么做,反而继续把未来交给美国。 这不是被逼的,这是自愿的。 从二战结束到冷战落幕,欧洲人一直习惯了一个“大哥罩着”的秩序:美国提供安全,欧洲享受繁荣。 可现在,这个“大哥”越来越不靠谱,动不动就威胁断奶、收保护费,欧洲却还不愿意长大。 这份协议的签署,其实不只是经济上的“让利”,更是战略上的“投降”,欧盟GDP可能因此缩水0.2%到0.8%,汽车行业可能会失去7万个岗位,但最致命的,是战略自主的彻底沦陷。 瓦鲁法基斯话说得重:“欧洲的问题,不是输给了美国,而是根本不敢想象自己可以独立。”这才是真正的“21世纪版《南京条约》”,不是割地,是割志气。 中国用了一个世纪才摆脱“被迫开放”的屈辱,今天欧洲却主动打开了自己的底牌,讽刺的是,欧洲曾经是殖民者的中心,如今却成了新帝国体系的“附庸”。 中国当年虽被压迫至极却没有一蹶不振,反而在后来的几十年里不断寻找出路,哪怕走得跌跌撞撞,也没有彻底放弃自己的自主性。 而今天的欧洲,看起来高谈“价值观”,实则步步退让,连基本的战略思维都开始拷贝美国版本。 欧洲曾经批评中国市场“不够开放”,如今自己却在没有任何实质回报的前提下,签下了近乎单边让利的协议,这不是开放,这是缴械。 这场交易表面上是贸易协议,实质上是欧洲战略自主的自我清零,中国甩掉的“百年耻辱”,如今却像幽灵一样,飘到了欧洲头上。 不是因为美国太强,而是因为欧洲自己不想强,不是因为没有路,而是因为不敢走出去,想要摆脱命运的锁链,靠的不是红酒和高尔夫,而是认清现实、重塑自我。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历史教训总会轮回出现,问题是,有人学会了,有人还在梦里。 信息来源:亚尼斯·瓦鲁法基斯:与中国不同,欧洲主动接受了21世纪版《南京条约》——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