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一丝侥幸或致万劫不复

■甄直

最近,有身边熟悉的或认识的人被查,有的已经被判刑,有的还在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有的还在岗位上,有的已经退休好几年了。有的平时看起来“挺正派”的,一俟官网公布成为腐败分子,才为之震惊:为什么在反腐败斗争向纵深推进的今天,还有个别党员干部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贪污受贿违法犯罪呢?从主客观分析,原因之一是侥幸心理已然潜藏在党员干部思想深处的隐形炸弹,是诱发违纪违法乃至犯罪的导火索。

许多案例证明,无论是小贪小占的试探,还是大腐大贪的沉沦,起点往往是一句“就这一次,不会被发现”的自我麻痹,最终在“温水煮青蛙”中滑向深渊。

其实,侥幸心理的本质,是对纪律规矩的漠视、对反腐态势的误判。有的干部认为“自己职位不高,贪点占点没人管”,将基层权力当作“私人便利”,收点礼品、拿点回扣,觉得“小事一桩,不足为虑”;有的干部心存“查不到我头上”的盲目自信,把“人脉关系”当“护身符”,把“隐蔽手段”当“安全锁”,甚至搞“期权腐败”“家族腐败”,以为能瞒天过海;还有的干部抱着“法不责众”的错误认知,看到身边有人钻空子未被查处,便跟风效仿、随波逐流,最终沦为腐败链条上的一环。这些心态的共同点,都是低估了党中央“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反腐决心,错判了“打虎拍蝇”全覆盖、无死角的反腐态势。

随着“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机制不断完善,监督之网越织越密:大数据监督能精准锁定“异常消费”“违规转账”,群众监督让“微腐败”无所遁形,巡视巡察实现“利剑高悬、震慑常在”。翻阅某些落马官员的忏悔书,许多都写道:“我以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没想到专案组对每一笔异常资金往来都查得清清楚楚。”一个个腐败官员被查充分诠释了没有所谓的“漏网之鱼”,只有尚未到案的“待捕之徒”;没有“法外开恩”的特例,只有“一查到底”的坚定。

摒弃侥幸心理,关键要筑牢思想防线、严守纪律红线。一方面,要认清“一次侥幸就是一次冒险”的现实:腐败没有“小错”与“大错”之分,一次伸手后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一旦突破底线,就会像脱缰的野马般难以回头。另一方面,要明白“廉洁是最好的护身符”,与其在贪腐后惶惶不可终日,担心东窗事发,不如始终保持对权力的敬畏,对诱惑的警惕,把“不伸手”的自觉融入日常工作生活,面对利益诱惑时多想想腐败的成本,面对人情干扰时多想想纪律法规,面对私心杂念时多想想初心使命,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侥幸心理的滋生。

公权为民,一丝一毫不能私用;公款姓公,一分一厘不能乱占。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对每一位党员干部而言,“一丝侥幸”都可能成为“万劫不复”的开端。唯有彻底摒弃侥幸心理,始终做到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才能在各种诱惑面前站稳脚跟,才能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时代浪潮中,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守住党和人民的信任与重托。这既是对个人前途的负责,更是对党的事业、国家发展、人民利益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