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盼着中美干一仗,印度人盼着中美干一仗,俄罗斯盼着中美干一仗,法国人盼着中美干一仗,这边,美国人希望菲律宾和中国干一仗,美国人希望越南和中国干一仗,美国人希望印度和中国干一仗,还想让日本跟中国打。 日本的处境最是纠结,身为美国盟友又是中国邻居,他们既怕被卷进冲突,又盼着能从中捞点战略好处,一位日本学者说得直白:我们就像站在两个巨人间的小孩,既怕他们真打起来,又希望他们互相牵制。 印度的算盘打得同样精明,新德里的智库专家私下透露:“中美较劲,正好给了我们发展空间,他们越是盯着对方,我们的机会就越多,” 俄罗斯的视角则带着点老牌玩家的淡定,莫斯科的专家们把这场博弈看作“世界多极化的必经阶段”,毕竟,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道理,他们比谁都懂。 欧洲人则想走第三条路,巴黎的研究报告显示,法国精英阶层最关心的是如何保持“战略自主”,在中美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话说回来,美国也没闲着,他们一边在菲律宾拿到了更多军事基地的使用权,一边和曾经的死对头越南称兄道弟,对印度更是下足功夫,从“四方安全对话”到“印太经济框架”,各种合作机制轮番上阵。 但美国可能忽略了一个事实:这些“合作伙伴”个个都是人精,菲律宾一边在南海问题上和中国周旋,一边数着对华贸易的钞票,越南玩着传统的“竹子外交”,在大国间灵活摇摆,印度则坚持不结盟的老传统,在美俄之间左右逢源。 仔细想想,这些盼着中美闹别扭的国家,可能忽略了几件重要的事: 第一,现代大国要是真打起来,可不是闹着玩的,全球经济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要撕破脸,谁也别想独善其身。 第二,在核威慑的时代,代理人战争的风险比想象中大得多,稍有不慎,小火苗可能燎原,这个道理大国们都懂。 最重要的是,大家都活在同一个地球村,中美之间每年几千亿美元的贸易额,背后是数百万个工作岗位,这种深度捆绑的关系,不是说断就能断的。 其实,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传统的霸权思维正在被新的合作模式取代,虽然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西方还有争议,但确实指出了一个现实:面对气候变化、疫情这些全球性挑战,单打独斗已经行不通了。 从东盟的壮大,到上合组织的发展,再到金砖国家的扩容,这些都不是以对抗为目的的组织,它们正在悄悄塑造一种新的国际秩序,一个更包容、更多元的秩序。 看着这场全球范围的“围观”,我在想:我们是不是被老旧的零和博弈思维困得太久了?国际关系难道非得是你死我活的角斗吗? 说实话,我们现在面对的真正难题,气候变化、公共卫生、能源危机,哪个是靠军事对抗能解决的?这些都需要全球协作,需要大国带头。 中美这两个巨人,与其纠结谁当老大,不如想想怎么带领人类应对共同的挑战,他们的竞争如果能转向建设性领域,比如在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上你追我赶,那对全世界都是福音。 看看东南亚国家的“左右逢源”,再看看欧洲努力保持的“战略自主”,其实大家都在摸索新的相处之道,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靠武力征服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未来的竞争应该是规则的竞争、发展模式的竞争。 等到我们的后代回顾这段历史时,他们不会在意谁在某个时期占了上风,而是会问:我们的祖辈有没有为人类找到更好的出路?打破冷战思维,共建人类未来,这才是真正的智慧,毕竟,在这场全球大戏中,没有谁只是观众,我们每个人都是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