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上海一女子点88元菜,结账竟变358元!餐厅“新员工”理由难服众 近日,上海宝

上海一女子点88元菜,结账竟变358元!餐厅“新员工”理由难服众 近日,上海宝女士的探店经历引发广泛关注。她根据“粉丝”推荐前往某餐厅,点单时反复与店员确认菜单上标价88元的菜品,得到明确答复后完成点单。然而,用餐一小时后,店家突然告知上错菜,要求补270元差价,最终结账金额飙升至358元。这场因“新员工失误”引发的消费纠纷,暴露出餐饮行业管理漏洞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双重困境。 菜单陷阱:从确认到“变脸”的荒诞剧 宝女士的遭遇堪称一场“消费魔术”。点单时,她手持“粉丝”提供的菜品图片与店员反复核对,对方明确确认该菜品对应菜单上88元的价格。然而,当菜品上桌后,店家却以“新员工不熟悉菜单”为由,声称实际应为高价蟹类菜品。更离谱的是,店家承认因库存不足,临时通过外卖平台购买活蟹现宰,却未在点单时告知消费者这一关键信息。 这种“先确认后变卦”的操作,与民法典第九百八十六条形成鲜明冲突。法律明确规定,若消费者在不知情情况下食用错误菜品,无需承担费用。而餐厅在结账时才告知差价,且未提前说明菜品调整的实质,已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 信任崩塌:“粉丝”推荐背后的利益链 事件中更耐人寻味的是“粉丝”身份的反转。宝女士因“粉丝”推荐前往探店,事后却发现该账号仅关注自己两天便取消关注。这种“临时粉丝”的套路,与餐厅“新员工失误”的借口形成双重讽刺。有网友质疑,是否存在商家与虚假推荐者合谋,通过“低价引流、高价结账”的手段诱导消费者? 事实上,此类操作并非孤例。此前惠州某餐厅“两菜661元”事件中,商家同样以“成本高”为由辩解,最终在市场监管部门介入后退还部分款项。而本次事件中,餐厅工作人员面对媒体询问直接挂断电话的态度,更暴露出,消费者需提高警惕:点单时务必确认菜品名称、价格及分量,要求店在菜单或票据上注明关键信息;发现异常时立即留存证据,包括录音、录像或书面确认;若遭遇强制消费,可依据民法典第九百八十七条,要求商家返还非法所得并赔偿损失。 市场监管部门亦需加强执法力度,对“阴阳菜单”“临时加价”等行为零容忍。唯有通过法律约束与行业自律双管齐下,才能避免“88元变358元”的荒诞剧反复上演。 这起事件不仅是个体消费纠纷,更是对餐饮行业诚信体系的一次警示。当“新员工”成为遮羞布,“粉丝”沦为引流工具,商家失去的不仅是消费者信任,更是立足市场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