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新剧口碑收视遇冷,让 “白玉兰提名后状态低迷” 的说法甚嚣尘上,更有王一博粉丝趁机发声,嘲讽他 “离开流量就不会演戏”,直言此前合作的爆款全靠王一博扛收视。这场争议看似是演员实力的争论,实则藏着影视作品成败的关键逻辑。 先理清争议的源头:王阳与王一博此前合作的《追风者》成爆款,王阳凭剧中沈图南一角入围白玉兰奖最佳男主角,而王一博未获提名,这让部分粉丝心生不满。如今王阳主演的《无所畏惧 2》收视稳定在 1.5% 左右,虽演员演技获认可,但整体表现不及预期,便引发了 “靠流量抬轿” 的质疑。 可爆款从不是单一因素造就的。《追风者》的成功,既离不开王一博为角色提前三个月学金融知识、苦练算盘戏的投入,也得益于王阳对复杂反派的精准诠释,更关键的是剧组精良的制作与扎实的剧本。流量粉丝的宣传能带来初始关注度,但最终留住观众的仍是作品本身 —— 就像王阳此前主演的《围猎》,没有顶流加持,却凭卧底角色的细腻演绎和公安部背书的专业剧情,创下收视破 2、豆瓣 8.7 的成绩。 说到底,王阳当下的困境并非 “不会演戏”,而是选戏眼光与团队适配度出了问题。《无所畏惧 2》的争议集中在剧情逻辑,而非演员表现,这恰恰印证了业内的共识:影视作品的成败从来是剧本、导演、制作的综合结果,演员再强也难救平庸的班底。 与其争论 “谁扛剧”,不如聚焦作品本身。王阳用 “踏实拍戏,行胜于言” 回应质疑,而观众真正在意的,从来都是角色是否鲜活、故事是否动人。你们觉得,演员的实力与团队制作相比,哪一个对作品影响更大?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