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发布新报告,对唐纳德·特朗普进行了猛烈抨击,揭露了他弥天大谎,称外国正在支付他的关税——而实际上,是美国消费者。 关于关税这笔账到底谁来付,一场公开的博弈正在上演,白宫的说法很直接:关税是外国实体掏钱,而且这笔钱还给美国国库带来了大笔进账,可华尔街的精英们根本不这么看,高盛、摩根大通、瑞银这些大机构的看法出奇地一致,他们认为商业世界的铁律决定了,增加的成本早晚要由国内消费者自己消化。 已经成了公开的相互叫板,总统直接点名批评高盛的分析老是不准,而高盛的经济学家大卫·梅里克则站出来硬气回应,说我们对自己的研究结论有绝对的信心。 那么钱到底是怎么从港口一步步溜进我们购物小票里的?经济学家们揭示了一个“秘密”路径,企业在关税落地前囤了一大批货,这就像一个缓冲垫,靠着这些库存,商家可以暂时不涨价,市场看起来风平浪静,但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真正的考验在后头。一旦这些便宜库存卖光了,企业要想保住利润,唯一的选择就是把成本加到价格里,到时候,像家具、厨具这类日常用品的价格,恐怕就要肉眼可见地上涨了,这可不是瞎猜,数据显示,关税才实行了半年,就有超过一半55%的成本被转嫁了,高盛还做了个预测,说到秋天,这个比例可能会攀升到三分之二左右,所以尽管有暂时的好数据安抚市场,但经济学家们都警告,通胀的最大冲击波还没真正到来。 这场争论的影响,正在通过更宏观的渠道,悄悄动摇美国经济的根基,最明显的就是通货膨胀,据计算关税已经把整体通胀推高了0.44%,这意味着我们辛辛苦苦挣来的工资和存下的积蓄,购买力正在缩水,更让人头疼的是对经济增长的潜在拖累,摩根大通的模型显示,这可能会是一场双重打击:一面是GDP增速可能被拉低整整一个百分点,另一面是通胀还可能被额外推高1%到1.5%。 真正让专家们感到不安的,是这次关税调整的规模和速度,在二战后的美国历史上是头一回,这给预测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也让这场关于谁来“买单”的博弈,充满了未知的风险。 以上信息来源于新浪财经 特朗普被高盛分析报告激怒 称其CEO干脆去当DJ打碟好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