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0月15日晚,在2025年乒乓球亚锦赛男团决赛中,中国队以3比0战胜中国香港队,成功卫冕,第25次夺得亚锦赛男团冠军。就在同一天,中国乒协公示了参加第十五届全运会乒乓球项目决赛的运动员名单,决赛两队的选手均榜上有名。亚锦赛决赛俨然打成了“全运会”,但相比半决赛的惊心动魄,决赛没有太大波澜。
本届亚锦赛中国男乒的卫冕过程,反映出国乒在激烈的竞争中缺乏绝对优势,也凸显了亚洲乒坛“均势化”的趋势。1/4决赛中,世界排名第二的林诗栋爆冷负于15岁伊朗小将法拉吉,也给国乒敲响警钟,非传统强队已经具备冲击顶尖选手的能力,其威胁性也将随着自信心的提升而增强;半决赛对阵日本队在先失两盘的绝境逆转,更说明日本队在技战术打磨、年轻选手培养上已缩小与国乒的差距,尤其超水平发挥的松岛辉空是国乒又一个需重点关注的对手。
中国男乒最终能卫冕成功依靠的是团队实力的厚度和战术执行力的双重保障。从决赛表现来看,三人的发挥各有侧重,形成了很好的互补。
林诗栋的“冲”。面对黄镇廷这样的老将,他以左半台速度、力量优势主导节奏,即便对手用发球落点干扰,仍能凭借前三板发动快、相持加质量的硬实力破局,这种冲锋型打法,为球队开了个好头。
王楚钦的“变”。面对陈颢桦的搏杀型打法,他没有陷入“硬拼硬扛”的节奏,而是通过接发球轻拧、摆短的节奏变化,精准抓住对手正手空当和中路薄弱地带,用“以柔克刚”的战术智慧化解危机,展现出全能型选手的临场调整能力。
梁靖崑的“韧”。首局8比10落后时,他没有慌乱,而是抓住姚钧涛关键球经验不足的弱点完成逆转,随后用重炮般进攻牢牢掌控节奏,这种“大心脏+硬实力”的表现,成为球队锁定胜局的最后一道防线。
亚锦赛的落幕,对国乒而言既是荣誉的延续,更是新挑战的开始。面对亚洲乒坛的“均势化”趋势,国乒需在两个维度突破。一是赛程管理与体能分配,一系列比赛征战,尤其是中国大满贯刚刚结束,如何让主力选手在密集赛事中保持最佳状态,是教练组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二是非主力选手的实战打磨,出于力争卫冕的考量,教练组在排兵布阵时十分谨慎,短局制的赛制,几乎没有容错空间,向鹏、周启豪作为替补选手未能在亚锦赛登场,未来仍需给予更多国际大赛机会。
栏目主编: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