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的基本国情是不同的,俄罗斯不缺粮食,不缺能源,关起门来是可以过日子的,而且它的经济一直一般,普通民众对此没有太大的期待;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早已经远离了科技创新的前沿,也早已经远离了一流国家的竞争,其经济对能源出口的依赖比苏联时期还严重,所以麦凯恩生前说:俄罗斯是伪装成国家的加油站。 先说说粮食这块,俄罗斯是真不慌,广袤的黑土地简直是天然粮仓,2022 年粮食总产量创下 1.57 亿吨的纪录,即便 2023 年略有回落,小麦产量也有 9277 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 12%,而小麦出口量更是达到 5100 万吨,占全球出口份额的四分之一,稳稳霸占世界第一的位置。 2023 年全年农产品出口额高达 435 亿美元,同比还涨了 5%,不光自己够吃,还能靠卖粮食换外汇,饿肚子这事儿根本不在俄罗斯人的担忧清单上,这种粮食自给自足的底气,让它 “关起门过日子” 有了最基本的保障。 再看能源,这可是俄罗斯的命根子,说是 “加油站” 一点不夸张。战前能源出口占俄罗斯总出口的一半以上,财政收入的 40% 都靠它撑着,欧洲曾经是最大买家,吸纳了 70% 的俄罗斯天然气出口。 虽说 2022 年后欧洲开始减少依赖,2024 年对欧天然气出口降到了战前的五分之一,只能转头给印度送能源补缺口,但这丝毫不影响能源在经济中的核心地位。 2014 年油价腰斩加上西方制裁,俄罗斯 GDP 直接跌了 3.7%,2015 年居民实际收入下降 4%,零售额缩水 10%,而油价高位时人均 GDP 能从 2000 年的 1700 美元飙到 2012 年的 1.5 万美元,这种 “油价打喷嚏,俄经济感冒” 的节奏,把能源依赖刻进了骨子里。 更关键的是,这依赖度比苏联时期还重,1999 年能源在出口中的占比是 39.7%,到 2014 年直接飙升到 69.5%,等于经济命脉完全绑在了石油和天然气的价格波动上。 这种单一结构直接导致俄罗斯经济长期 “温吞水”,民众早就没了高期待。2023 年俄罗斯 GDP 总量是 2.07 万亿美元,看着不算少,但跟中美比起来差距悬殊,甚至被调侃 “经济体量不如欧洲二流国家”。 更要命的是经济底盘虚弱,2012 到 2016 年还走出过一条完整的衰退曲线,GDP 增速从 4.3% 跌到 - 3.7%,工业基础设施磨损率超过 70%,比西方发达国家的 20% 高出一大截,每年工业投资缺口高达 226 亿美元,而政府的工业发展基金连 5% 的需求都满足不了。 居民生活水平也上不去,按购买力平价算的人均收入排全球第 73 位,卫生保健水平排 119 位,预期寿命更是跌到 90 位之后。 经历过 90 年代休克疗法的卢布暴跌,又扛过多次经济波动,俄罗斯民众对经济高速增长早就不抱幻想,能安稳过日子就已满足,这种低期待也成了经济长期平淡的一种侧面写照。 至于科技创新,俄罗斯早已没了苏联时期的风光,彻底远离了前沿赛道。苏联当年能送加加林上太空,造得出先进军工装备,而现在俄罗斯的科研投入在世界排第 26 位,美国和中国的投入分别是它的 200 多倍和 40 多倍,研发支出占 GDP 的比例连发达国家的零头都不到。 最直观的是芯片领域,90% 以上的芯片依赖进口,一年进口额超 30 亿美元,高端芯片几乎全靠国外供应,自己的制造工艺还停留在 28 纳米水平,国际上早就进入 3 纳米时代。 2022 年西方制裁切断芯片供应后,俄罗斯汽车产量直接暴跌 80%,军工领域的高精度制导武器也没了芯片来源,只能拆老旧零件凑数,连苏 - 57 战机的生产都受影响。 航天领域也今非昔比,曾经的和平号空间站何等风光,现在只能依赖国际空间站,自家的航天新项目进展缓慢。 制造业更是惨,2021 年时超过 60% 的高端零部件依赖进口,德国博世、日本丰田这些供应商一撤资,本土工业就陷入停滞,所谓的 “进口替代” 喊了多年,效果却微乎其微。 这样一看,俄罗斯确实像个巨型加油站:粮食够吃能兜底,能源出口是主业,经济跟着能源价格走,科创跟不上只能吃老本,民众也习惯了这种慢节奏。 即便偶尔靠军费开支或能源涨价让 GDP 冒个尖,也改变不了骨子里的结构问题,麦凯恩的调侃,终究是戳破了表象下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