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统一过程中会不会有台湾部队起义?说实话,台湾目前20多万部队,志愿兵就有16万,其他都是义务兵,总的算下来实际可战兵力也就10几万人,这些人的命运基本上已经盖棺定论,最后不是被消灭就是被俘虏! 在去年的一次“汉光演习”里,一辆云豹装甲车在公路上突然刹车失灵,猛烈撞击让车长当场昏迷。 这个事故在几天后被新闻翻出来时,很多人当成一次突发的装备故障,但对熟悉台湾军队的人来说,这并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一种常态。 它就像一道小裂缝,让人看到了台军表面整齐背后其实早已松散的状态。台军总兵力不多,能算作真正战斗力量的核心是一批志愿兵,大约十六万人。 他们的身份在纸面上是“职业军人”,但很多人入伍是冲着稳定薪水去的每个月六万新台币,在台湾相当有吸引力。 于是从一开始,军营里的氛围就更像是一个管理严格的大公司,士兵把任务完成好,等着领工资休假,至于口号里的使命感,很多人心里并没有太多共鸣。 如果把军队当成一种职场,那升迁的规则就更耐人寻味。业务能力固然重要,但在台军,政治态度往往决定你能走多远。 愿意在公开场合对抗大陆、喊强硬口号的人更容易被提拔;而表现出和缓姿态的人,不管能力多好,大多会被慢慢边缘化。 这种环境久了,营里的气氛就变成了表面热闹、内心沉默。大家顺着制度活,心里却很清楚,这不是一支能在冲突中靠自发行动起决定性作用的队伍。 除了志愿兵,还有数量不小的义务兵,但他们只是短暂存在。台军的义务兵役期只有四个月,训练时间更短,科目更简单,几乎没有接触过复杂战术。 等他们刚适应军营生活,就到了退伍的日子。这批人到了真正的战场上能做什么,连军方内部都不指望。 台湾年轻人普遍不想当兵,能推就推。很多服完兵役的人对军旅生活的评价并不高,军人也很难在社会上获得广泛的尊重。 缺少社会的认同和精神上的支持,士兵很难在关键时刻拿生命去拼。对不少人来说,从军只是阶段性工作,不是终身使命。 这些问题加在一起,就构成了现在台军的真实状态:装备维护常出问题,训练存在走形式,内部被政治立场隔出墙,社会缺乏支持。 有人说战争时会出现起义,但起义需要明确的组织、共同的目标和足够的信任,此刻的台军几乎都不具备这些条件。 很多士兵已经在心里做了最现实的判断,一旦冲突升级,他们很可能选择最能保全自己的方式:或者直接投降,或者在第一波攻击中失去抵抗能力。 台军官兵不一定会反抗自己的命令,但他们更不可能为了高层口号去拼到最后。表面看,他们是在等待战斗,实际上,他们是在等待局势给出最终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