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吃黑的见的多,白吃白倒是少见! 武汉一国企耗费6382万元,找中石化买沥青,结果却收到了一罐水和一罐空气,这是什么操作?! 六千多万真金白银砸出去,换来的不是沥青,是一个装水的罐子,一个彻底空着的罐子。武汉开投能源这家国企,付款时倒是干脆利落,6382万全额打给了中石化北方能源(大连)有限公司。他们甚至连货都没验一下,这份信任实在“珍贵”得让人心疼。 钱在2023年9月付出,直到2025年8月法院开罐验货,真相才炸在所有人面前。整整两年时间,这家国企似乎从未真正关心过那批价值千万的沥青到底在哪儿。监控画面显示,油库整整一年没有任何运输车辆进出,这么明显的异常都没能引起警觉? 更让人想不通的是,每次去新疆那个油库提货被拒,他们竟然一次都没找过供货商沟通协调。采购人员理直气壮地说:“想着沥青在油库,找卖家意义不大。”这种逻辑,普通老百姓去菜市场买菜都懂得要维权,国企花六千万反而无所谓了? 这批神秘的沥青仿佛拥有了隐身术。它既不在供货商那里,也不在油库里,更不在买家手中。它只存在于合同文件上和那堆厚厚的票据里。一场看似合规的采购,变成了“三流分离”的完美表演——资金流、票据流全都走通了,唯独货流消失得无影无踪。 国企采购本该有铁一般的风控纪律。国务院国资委明令禁止“空转”“走单”贸易,而这笔生意恰恰踩中了红线。六千多万的资金,付款前不验货,付款后不监管,出现问题不积极处理,每个环节都精准地掉链子。 事情曝光后,各方的回应更是精彩。开投能源急着准备报案,中石化北方能源直接装聋作哑,油库实际控制人轻飘飘一句“我一年多没去油库了”。六千多万的国有资产,就在这三方的默契下人间蒸发了。 形式主义害死人呐!表面上合同签了、款付了、流程走了,所有表格都填得漂漂亮亮。实际上货权从未真正掌控,风险在每一个环节悄悄累积。这种“以信任代替制度”的做法,让国有资产变成了任人宰割的肥肉。 武汉市国资委已经介入追回资金,但比追钱更重要的,是追回丢失的责任心。国有资产不是试验品,更不是个人免责的垫脚石。每一次这样的荒唐事件,都在透支公众对国企管理的信任。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