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中国船舶的“入港费”昨天正式生效,可执行规则却让整个航运圈看懵了:一艘船可能要交几百万美元,全靠船东自己判断该不该交、交多少,负责监管的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连人都凑不齐。 先说说这费用,按美方自己定的标准,中国拥有或运营的船舶要按每净吨 50 美元缴费,中国建造的船舶要么按每净吨 18 美元算,要么按每个集装箱 120 美元算,哪个高就按哪个收。 这么一算,一艘 10 万吨级的货轮单次入港费就得 500 万美元,换成人民币得 3500 万,比之前的常规费用翻了五六倍,要是遇上巨型油轮,单次缴费能飙到 620 万美元,相当于直接把小半年的利润给掏走了。 中远海运早算过账,单是美西航线一年就得为这笔费用多掏 15.3 亿,相当于每天白扔 200 辆特斯拉。 更离谱的是这收费全靠船东自己 “猜”,美方把 “收费” 做成了 “猜谜游戏”。规则里说要收三类船的钱:中国实体拥有或运营的、中国建造的、运汽车的滚装船,可什么叫 “实际运营”?租来的船算不算?船用设备里有中国零件算不算 “中国建造”?这些关键定义全是模糊的。 有船东试着按中国建造标准缴费,结果 CBP 那边说还要看运营方背景,补交钱;另一家按运营方标准交了,又被提醒船舶有中国造部件得加钱。 最冤的是艘中韩合资建造的货轮,船东算了三天三夜,一会儿按吨位算该交 180 万,一会儿按集装箱算该交 220 万,最后干脆两边都交了双倍,就怕事后被追责。 货代们更头大,以前报价清清楚楚,现在必须加个 “美国政策风险附加费”,金额还得写 “待定”,加州一个进口家具的商人吐槽,自己一个货柜才值 2 万美元,附加费可能就得掏 1 万,生意都快做不下去了。 这一切的背后,是负责监管的 CBP 压根没准备好,连人都凑不齐。因为之前的政府停摆,CBP 大量员工无薪上岗,负责处理缴费的港口办公室一半岗位都空着。 洛杉矶港有个货代打了三天电话才接通,接电话的职员自己都含糊,说没收到培训材料,最后建议 “先等通知”。 要知道缴费得提前三天在 Pay.gov 平台完成,还得填船名、IMO 编号、运营者税号等一长串信息,可系统经常崩溃,提交了没回执,钱扣了没记录,船东只能拿着银行扣款短信到处找人核对。 更讽刺的是豁免名单也搞得乱七八糟,规则说空载船、小型船能豁免,可旧金山港上周扣了艘空载的中国造货轮,理由是 “系统没标注豁免类型”,折腾两天才放行,船期全耽误了。 美方这操作简直是给自己挖坑,航运公司早开始用脚投票。全球三大航运联盟已经紧急改了航线,原本挂靠洛杉矶、长滩港的巨轮全绕去了墨西哥的拉萨罗 - 卡德纳斯港和加拿大的温哥华港,虽然多了两三天航程和陆路运输成本,但总比交几百万未知费用强。 墨西哥的港口趁机扩建堆场加吊机,加拿大铁路公司增开班列,都等着捡这 “泼天富贵”。反观美国自己的港口,10 月吞吐量直接降了 12%,码头工人开始抗议没货卸,沃尔玛采购员算了笔账,中国造的玩具、家具每柜运费得加 1000 美元,最后还得消费者买单。 最可笑的是美方这政策本想打击中国造船业,结果自己先露了怯。中国现在占全球新船订单的 53%,造一艘 1 万箱集装箱船只要 1.2 亿美元,美国得花 6 亿,工期还多一年半。就算加了费,船东也宁可租中国船绕路,也不买美国造的贵价船。 中远海运干脆把 20 艘中国造大船调去跑欧洲,租韩国船应付美国航线,反倒是美国的能源巨头急了,因为 LNG 运输船被排除在豁免外,赶紧找政府施压,没过几天 CBP 就悄悄改了规则,说长期租船的 LNG 船不用交钱,这变脸速度比翻书还快。 说到底,这政策就是场精心策划的 “自残”,花一年半制定规则,却没准备好执行人手,把收费做成猜谜游戏,最后坑了自己的港口、企业和消费者。 航运圈都看得明白,全球化的物流网络早不是靠一笔糊涂费就能拿捏的,船能改航线,货能找中转,真正被捆住的,反倒是那些连收费标准都讲不清的美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