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冬眠的时候有多危险?一个专业捕蛇人坦言:90%的人根本想不到,一旦蛇进入冬眠,它就可能变成老鼠的一顿大餐,哪怕身体被啃食,它也醒不过来。 “蛇最怕睡着。”在许多人的认知里,蛇该怕獴,怕鹰,怕专业捕蛇人。但其实,蛇真正致命的敌人,是冬眠。 作为在山里捕了三十年蛇的老手,老陈(化名)见过太多蛇的生死。他描述起蛇冬眠的状态,语气里带着奇特的敬畏:“那不是睡觉,是假死。体温降到和泥土一个温度,心跳慢到一分钟两三下,你把它拎起来像拎根绳子,软塌塌的。” 而老鼠往往就选择在这时找上门,它们能闻见味道,不是活蛇的味道,是‘肉’的味道。一群老鼠围上来,从尾巴开始啃。但蛇却醒不了,不是不想醒,是不能醒。从冬眠状态苏醒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缓慢提升体温,激活几乎停滞的代谢系统。等它勉强能动了,半个身子可能已经被啃光了。 于是就有了有些被啃得露出骨头的蛇,还在缓慢地扭动。它不是不知道疼,但身体却不听使唤。因为,它不像人类那样,从睡梦中被惊醒后可以立刻做出反应。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自然界的规则从来不讲情面,就像蛇的冬眠不是选择,而是不得已。原来,蛇作为变温动物,气温低于15度就会行动迟缓,再低就会死亡,而冬眠是它们对抗严寒的唯一方式。 它们找地方也很讲究,要深,要窄,最好只能挤进去。石头缝、树根底、废弃的鼠洞……有时候几十条挤在一起,不是为了取暖,是指望别的蛇当肉盾。 所以,进入冬眠期后,当生死考验来临时,蛇群之间的聚集并非出于温情,而是最原始的生存算计。谁在更深处,谁靠洞口更近,就决定了谁先被天敌发现。 老鼠也很聪明得很,它们知道什么时候安全。平时见蛇就跑,冬天就敢围着啃。就像人怕老虎,可要是老虎麻醉了,不少人都敢上去摸一把。 这种角色反转恰恰揭示了一种自然界的深层逻辑:没有永远的强者,只有暂时的优势。当条件改变,猎手与猎物的身份随时可能对调。 此外,冬眠期的蛇不仅要防老鼠,还要防獾、狐狸,甚至其他蛇。在极端饥饿的情况下,一些大型无毒蛇会吞食冬眠中的小蛇。“都到那份上了,什么都吃,”老陈说,“道德?不存在的,活下去才是真的。” 然而,这种脆弱性恰恰又在维系着生态的平衡。正因冬眠如此危险,蛇才会进化出极强的繁殖能力。一条母蛇一胎能生二三十条小蛇,就是对这种高死亡率的一种补偿。由此可见,大自然都算好了,给你弱点的同时,也会给你补回来,没有谁全都占尽了便宜。 至于那些能活过冬天的,都是最幸运、最狡猾的蛇,它们找到了最隐蔽的洞穴,在气温刚刚好的日子入睡,又在春天准时醒来。整个过程不能有丝毫差错,因为入眠太早可能饿死,醒来太晚可能错过交配季;洞穴太浅会冻死,太深可能缺氧。 所以,到了每年春天,能够出洞的蛇,都是过了鬼门关的。这是因为,一百条里,能活过冬天的也就十几条。所以老陈捕蛇有个规矩:冬眠的蛇不抓。他说:“已经够难的了,得给条活路。” 最后,只能说,再强大的生物,都有其不堪一击的时刻。真正的强大也不在于獠牙多锋利,而在于能否在弱势中存活下来。就像捕蛇人常说的那句:“能平安睡过冬天,是它们的本事。” 信源:科学网——喜暖怕寒的蛇 文│一阳 编辑│史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