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贵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遵义专场)上获悉,“十四五”以来,“十四五”以来,遵义市高度重视以赤水河流域为代表的河湖治理工作,统筹协调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创新机制体制,落实“一河一策”精准施治,推动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积极成效。赤水河干流监测水质稳定达到Ⅱ类。赤水河(遵义段)荣获全国第二届“最美家乡河”。
新闻发布会现场
加快补齐生态基础设施短板。“十四五”以来,遵义聚焦流域重点污染源,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全力补短板、强基础。建成覆盖全流域的4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和1座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配套建成垃圾中转站63座,实现赤水河流域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建成18座工业污水处理厂和82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完成76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累计新建生活污水管网279公里,完成425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效减少了生活污水对水体的污染。
全力促进绿色转型发展。紧盯赤水河流域内白酒产业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执行《贵州省赤水河流域酱香白酒产区保护规划》,持续开展“三个一批”综合治理,赤水河流域白酒产业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白酒企业数量由1925家减少至868家,白酒产业发展更加规范。我们严格落实用水“三条红线”管理,严守“三线一单”,贯彻“双碳”要求,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遏制“两高”项目,从源头优化产业结构,同时大力发展“碳汇经济”,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汇川、仁怀、习水先后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区)。赤水市获批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列入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成立全省首个森林碳汇管理局,成功发行全省首张竹林碳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工程在全省推广,成为全省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样板。
持续强化协同保护联动。遵义始终坚持协同保护,积极推动跨区域联动,从市内层面,实施《遵义市赤水河等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实施办法》,严格落实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压紧压实流域内县(市、区)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从流域层面,创新协同治理方式,持续深化联动执法,常态化召开赤水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协作推进会,及时通报联合执法问题整改情况。先后与毕节市、泸州市、昭通市签署《仁怀宣言》《赤水共识》《昭通共识》《习水共识》,凝聚保护合力。会同泸州市出台《遵泸两市赤水河流域环境保护联动协议》,连续12年开展联合执法行动,有效解决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共同筑牢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