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鱼死网破”,但是看完宗馥莉的离职,我只能说:鱼死没死不知道,但是明显的网是真的破了,她放下了几百亿的知名招牌,估计也是放下了曾经对父亲的感情 宗馥莉这次辞职,表面看是商标之争,其实是娃哈哈内部多年矛盾的总爆发。 娃哈哈集团的股权结构很特别:杭州上城区国资持股46%,是第一大股东;宗馥莉个人持股29.4%;职工持股会占24.6%。 这种设计原本是为了平衡各方利益,但现实是,谁都没法单独说了算。尤其是“娃哈哈”商标的使用,必须全体股东一致同意。 国资股东要的是稳定和资产保值,宗馥莉想的是改革和品牌年轻化,职工持股会内部还有一堆股权纠纷没理清……三股绳子拧不成一股劲,反而越扯越乱。 宗馥莉不是没尝试过调和。去年7月她第一次辞职,又很快回归,被外界解读为“以退为进”。 那段时间,她一边推动娃哈哈的数字化改革,一边把部分生产线和经销商体系整合到自己控制的宏胜集团旗下。 但动作越大,阻力越强:家族成员因遗产问题和她对簿公堂;老员工质疑她动摇“现款现货”的销售根基;国资股东则对她试图转移商标的行为高度警惕。 到了今年9月,商标转让计划彻底搁浅,她终于明白——这张网,补不上了。 有人说宗馥莉傻,放着现成的娃哈哈不用,非要搞什么“娃小宗”。 但真相是,娃哈哈这个招牌,她早就用不顺手了。商标不在她手里,每卖一瓶水都要看股东脸色;生产线和销售渠道虽然逐步被宏胜系接管,但利润得分给集团其他股东。 这就好比开着别人的车跑越野,油门踩再狠,方向盘也不在自己手里。 更扎心的是,娃哈哈的品牌光环正在褪色。最近几年,营收始终在500亿上下打转,老产品卖不动,新产品爆不了。 宗馥莉上任后推出年轻化策略,比如AD钙奶联名、营养快线换包装,确实让部分业务回暖,但集团整体的历史包袱太重——职工股权纠纷、家族内斗、国资监管……每一样都在拖慢改革脚步。 所以当她宣布启用“娃小宗”时,反而有种松绑的感觉:不用再纠结商标归属,不用再平衡各方利益,终于能按照自己的思路打仗了。 宗馥莉的“单干”,不是一时意气。 她控制的宏胜集团早就布局了全产业链,从原料、生产到销售都能自主掌控;近期多家娃哈哈地方公司更名“宏胜系”,也预示着她要把资源向新品牌倾斜。 更明显的是,她给“娃小宗”定下了年销300亿的目标——这相当于娃哈哈目前营收的八成,野心不言而喻。 当然,有人担心她会重蹈KELLYONE的覆辙(那个曾请王一博代言却最终沉寂的品牌),但这次不一样。 KELLYONE是纯新品牌试水,而“娃小宗”背靠宏胜成熟的生产线和销售网络,甚至可能接手原娃哈哈的经销商。 更重要的是,宗馥莉这次没有退路。 父亲宗庆后当年在“达娃之争”中守住商标后,选择继续维护旧体系;而女儿直接跳出来另立山头——这是两代人面对困境的不同选择,没有对错,只有时代差异。 宗馥莉的离开,撕破了娃哈哈表面平静的网:国资股东要面对品牌空心化的风险,家族成员可能陷入内耗,老员工和经销商不得不重新站队。 但对宗馥莉个人,这反而是解脱。她不用再活在父亲的光环下纠结“怎么守成”,而是能像当年宗庆后蹬三轮创业一样,从零开始证明自己。 中国民营企业正迎来交接班高潮,宗馥莉的案例极具代表性:老一辈打江山靠人情和魄力,新一代守业则要面对股权、商标、家族关系等现代企业治理难题。 她的辞职不是失败,而是一次关于“破局”的实景教学——当旧网络无法承载新梦想,与其耗到鱼死网破,不如主动撕网求生。 宗馥莉的故事,很容易让人想起《水浒传》里林冲的“逼上梁山”。 有时候,放手不是认输,而是看清局面后的主动选择。娃哈哈的未来交给时间,但宗馥莉的“娃小宗”已经启航。这场民营企业的传承大戏,才刚刚拉开序幕。 参考资料:宗馥莉第二次辞职,和国资翻脸了?——中国新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