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万万没想到,中国竟然在西藏秘密进行了一个耗资664亿、历时十余年的大型工程,中国竟在西藏这片不毛之地,建起了一座比三峡还高的“巨型充电宝”! 有很多人好奇中国为什么要在环境恶劣的西藏秘密进行着耗资664亿,花费了十几年才建成的“巨型充电宝”,答案就在中国的能源站的布局里,西藏和川西地区拥有着全国最丰富的清洁能源和资源,尤其是风能和太阳能,但是这些能源有一个非常致命的缺点就是不稳定。 太阳不会一直待在天上,风也不会一直吹这就导致了本地白天电多的使不完,晚上电又不够用的场景,而建立这个“巨型充电宝”能够把平时用不完的电量储存起来,等到需要用电时在释放供人使用。 但这项大工程显然是在挑战自然的极限了,工程巨大不说还要接受高原缺氧,先不说工作量,就单单是高原缺氧的环境就让施工人员连正常走路都难以做到,常常会喘不过气来,更别说进行着刚强度的作业了。 施工人员要克服高原环境,适应青藏高原的自然条件显然不是喊几遍口号就可以办到的,青藏高原的天气也是阴晴不定无法预料的,一年365天,每次下雨的雨水刮在脸上恨不得在肉上开道口子,这种说法一点都不夸张。 每到雨季施工队再往大坝上安装材料雨水也跟着一起冲刷,一到第二天大坝就又恢复了原来的模样,这令施工队头疼不已只能不停的设计方案利用精巧的结构和稳固的材料固定好大坝的墙面。 两河口大坝外面披着一层特殊的外衣,用钢筋锻造出的锚索紧紧的抓在青藏高原上任凭风吹雨打大坝都纹丝不动,在这里建造大坝就必须得提前设计好,同时能适应土质层变化的大坝,工程师们在寒冷的高原环境下经历了几百次实验,终于找到了方法,土石搭坝。 土石大坝从外面看,跟周围的山差不多,工程师在土石的基础上,给大坝套上“科技外衣”,让大坝在各种条件下保持稳定,就单单规划出这一个完整的方案,就耗费了多年的时间,而建造大坝时,更是付出了许多的努力和心血。 更加让人欣慰的是生态保护方面的努力,工程建设时专门设立了鱼类增殖站和过鱼通道,确保水生物将不会受影响,水库形成后,当地的气候得到改进,带动了生态旅游和农业的发展问题,藏区的牧民生活条件也随之改善,有的村民甚至在牦牛背上安装移动光伏板,解决了放牧时的用电问题。 在青藏高原上面铺一条路都要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更别说要制造出上亿的工程,中国人花费了十余年,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美国人打死都不会想到,世界上真的能有如此技术,突破了极端环境限制,美国人看了只会连连摇头,中国人却能说到做到。 这也坐稳了中国是“基建狂魔”的称号,但在这个工程的背后体现出的是中国与西方在基建理念上的差异,西方资本讲究25年内才回本,而两河口这样的项目需要40年才能回本, 但我们算的是所有账加起来的,包括防洪,生态和战略,就像过去在边疆设都护府一样,看似投入巨大,实则通过控制关键节点扭转了整个战局的局势。 高原上的风雪还在呼呼的刮着,但这座巨型充电宝已经悄悄的改变了中国的能源,它证明了一点:在中国工程师手里,哪怕是最恶劣的自然条件,也能变成造福人民的宝贵资源,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超越,更是理念思想的领先,不能计较一时的失败,要把眼线放久远一点,万一出奇迹了呢。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2019-07-17——绝壁之上建电站(产经观察·直击重大工程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