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1950年,为解决水患与缺电,修建三峡大坝的提案获得压倒性支持,但水利专家黄万里

1950年,为解决水患与缺电,修建三峡大坝的提案获得压倒性支持,但水利专家黄万里却站了出来,投下唯一的反对票:“若建此坝,后患无穷!” 黄万里并非无名之辈。 他早年留学美国,拿下了桥梁专业的博士学位,是当时国内顶尖的专家,学成后,他婉拒了美国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国效力。 当年,为了解决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和部分地区的供电难题,修建三峡大坝的计划被提上日程。 在一场高级别的研讨会上,几乎所有专家都认为,三峡大坝的修建利国利民,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 在大家看来,大坝建成后,不仅能有效控制洪水,还能提供巨大的电能。 然而,黄万里却给这片热情泼了一盆冷水。 他提出了一个致命的问题:泥沙淤积。 黄万里认为,长江上游的洪水会裹挟着大量的泥沙顺流而下,这些泥沙会在大坝前堆积,久而久之,就会堵塞河道。 一旦河道被堵,下游的洪水不仅得不到缓解,反而会因为河床抬高而加剧灾情,下游百姓将面临更大的威胁。 除此之外,他还提到了另一个现实问题。 修建如此庞大的工程,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更需要征用大量土地,这意味着数以万计的百姓将不得不离开家园,如何妥善安置他们,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对于黄万里提出的这些问题,与会的专家们并非没有考虑到。 但他们普遍认为,这些都是可以解决的技术性问题,与大坝带来的巨大效益相比,弊端是次要的。 最终,黄万里的反对票,如同一颗投入大海的石子,没有激起太多波澜。 三峡工程的提案,以压倒性的票数获得通过。 黄万里带着遗憾,没能亲眼看到大坝的落成便与世长辞。 时间流转,三峡大坝最终建成,并开始发挥其巨大的防洪和发电效益,成为世界级的水利工程。 然而,黄万里当年的担忧也开始逐步显现。 泥沙淤积、移民安置、生态环境等问题,确实成了大坝投入使用后需要持续面对和解决的挑战。 如今,国家每年仍在投入巨额资金,用于维护三峡库区,处理泥沙淤积,完善移民后续保障,尽力将那些曾经被认为是“次要”的问题所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历史没有如果,但黄万里当年那一声孤独的呐喊,至今仍提醒着人们,任何一项伟大的工程背后,都应有最审慎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敬畏。 【消息源自:《当年反对建三峡的那些“预言”应验了吗?我们为什么需要三峡?》2020-07-17 人民日报中国经济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