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草台班子了! 美国对中国船舶的“入港费”今天正式生效,可执行规则却让整个航运圈看懵了:一艘船可能要交几百万美元,全靠船东自己判断该不该交、交多少,负责监管的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连人都凑不齐。 这种连收费都要靠“自觉”的操作,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你敢信吗?CBP自己发的《收费执行指南》里,连最基本的“收费基数”都没说清——一会儿说按“船舶载重吨”算,一会儿又提“按货物价值比例”,甚至还加了句“特殊情况可酌情调整”。上海有家航运公司的调度员跟我吐槽,他们上周有艘货轮去休斯顿港,按载重吨算该交180万美元,可到了港口,CBP临时说“你们拉的是电子元件,得按货物价值算,得补220万”,两边争执半天,最后CBP来了句“要不你们先交200万,后续再核”,这哪是监管?简直是拍脑袋要钱! 更离谱的是人手问题。CBP之前说会在全美20个主要港口加派“收费核查专员”,结果到生效当天,纽约港、洛杉矶港这些最忙的港口,每个港口才配了3个人——要知道洛杉矶港每天靠港的中国船舶就有十几艘,3个人连核对船舶信息都忙不过来,更别说核查收费金额了。有个船长晒出聊天记录,CBP工作人员跟他说“你们先自己报个数交了吧,我们后面有空再查”,这话让不少船东犯嘀咕:交少了怕后续被罚款,交多了又不甘心,干脆有的船直接绕去加拿大或墨西哥港口卸货,多花几天航程也不愿碰这浑水。 这操作不仅坑中国船东,连美国本土货主都怨声载道。休斯顿有家做家具进口的企业老板说,他们从中国订的集装箱,本来走洛杉矶港10天就能到,现在船都绕去温哥华港,光中转就要多等一周,运费还涨了30%。“美国政府想卡中国船舶,结果卡到我们自己头上了!”他还吐槽,之前跟CBP反映问题,对方只回复“规则刚生效,还在磨合期”,可这“磨合期”的成本,全让美国企业和消费者买单了——家具售价不得不涨,不然根本覆盖不了额外的运费和不确定性支出。 其实明眼人都看出来,美国搞这个“入港费”,无非是想在航运领域给中国添堵,可连最基本的执行框架都没搭好就仓促上线,暴露的全是行政能力的拉胯。之前他们搞芯片禁令,还能拿出份清晰的“管制清单”,这次倒好,收费规则像张草稿纸,监管人手凑不齐,连自家企业的诉求都顾不上。这种“想打压别人却先乱了自己阵脚”的操作,别说威慑力了,反而让全球航运圈看了场笑话——毕竟真要搞贸易限制,也得先把自己的“基本功”练扎实吧?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