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要求澳大利亚表态,战时是否愿出兵台海,澳当局的回应斩钉截铁。 “若台海爆发冲突,澳大利亚是否愿出兵?”7月13日,澳大利亚国防工业部长帕特·康罗伊在澳广播公司(ABC)节目中面对这个尖锐问题时,斩钉截铁的回应,不会讨论假设性问题。是否出兵,只能由当时的民选政府决定。 这种表态直接回应了来自美国国防部的施压,显示出澳大利亚对于这类假设性问题的谨慎态度。 美国近期的要求,尤其是五角大楼的建议,显示出华盛顿希望将台海冲突中的战斗责任转嫁给像澳大利亚和日本这样的盟友,而美国则站在后方提供支援。 这种策略背后有一种明显的企图:让其他国家先出手,自己则避免直接卷入。 然而这一提议在澳大利亚和日本引起了极大的惊讶,特别是在美国自身并未明确表示台湾是其“生死攸关的利益”的情况下,要求盟友为此冒险显得尤为矛盾。 美国国防部的官员科尔比曾在国会听证会上表示,保卫台湾对美国来说“成本大于收益”,并非其最重要的战略目标。 副助理国防部长奥斯汀·达默甚至直接表明,台湾若失守,美国民众的生活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如此一来,美国要求澳大利亚等盟国为了一个美国自己都不完全看重的目标而付出巨大的风险,这种逻辑让人感到困惑。 虽然澳美之间有着密切的军事合作,如AUKUS协议和联合军演等,但这些并不意味着澳大利亚愿意为一场远离本土的冲突承担前所未有的责任。 尤其是在澳大利亚自身的主权问题上,这种要求显得尤为敏感。 然而澳大利亚的立场不仅仅是出于安全考虑,背后还深藏着重要的经济利益。 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两国的经济联系紧密,尤其是在矿业、天然气以及其他资源的贸易上。 2023年中澳双边贸易额超过3200亿澳元,其中中国市场吸收了澳大利亚超过四分之一的出口。 这样的经济依赖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存亡,也直接影响到民众的生计。 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在上海访问期间就明确指出,与中国保持良好的经济关系意味着澳大利亚的就业机会。 实际上,西澳矿业协会等机构早已公开表示,安全合作不能以牺牲经济利益为代价。 从民意来看,澳大利亚的人民也倾向于支持与中国的经贸关系,而不是盲目跟随美国的安全战略。 根据调查,大多数民众认为,与中国的经济合作比跟随美国的安全议题更为重要。 经历过中澳关系恶化的苦果后,阿尔巴尼斯政府上台后便将修复与中国的关系作为优先任务,并且在2024年的两国领导人会晤中,签署了互免签证等多项协议。 这一切都表明,澳大利亚的国家利益不仅仅体现在安全合作上,更多的还是体现在经济发展与民众福祉上。 在这样的背景下,康罗伊的回应无疑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他在面对台海冲突是否出兵的问题时,既没有答应也没有直接拒绝,而是强调不讨论假设性问题,最终决定将这个问题留给未来的民选政府来决定。 这样的表态巧妙地避开了与美国的直接冲突,同时也保留了最大限度的灵活性。 可以看出,澳大利亚政府并不想在没有明确立场和条件的情况下,将自己的命运捆绑在一场远离自身利益的冲突上。 这种模糊的表态与实际行动是相辅相成的。阿尔巴尼斯在访问中国时专注于贸易与合作,而澳大利亚国防部长的讲话则清晰地显示出政府在两者之间的平衡。 这种战略上的微妙运作使得澳大利亚能够在大国博弈中保持灵活,同时又不至于在关键时刻做出过于冒险的决策。 这一局面并非澳大利亚的独特情况,其他一些亚洲国家也在类似的压力下选择了保持中立。 韩国总统李在明明确表示,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韩国不会介入。其他东南亚国家如越南和马来西亚等也表示拒绝站队。 这些国家普遍意识到,在大国之间寻求“战略自治”变得越来越重要,避免沦为大国棋子的现实需求促使他们做出更加谨慎的选择。 正如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教授休·怀特所指出的,许多亚洲国家并不愿意为了美国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繁荣,这是一种理性回归的体现。 从整个亚太地区的角度来看,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只有在自身利益的基础上做出决策,才能真正实现长远的和平与稳定。而这种集体觉醒,也让亚太地区的主权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在这一过程中,澳大利亚的选择虽然看似复杂,但也正是其作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的必然体现。 信源: 1. 澎湃新闻,美方就台海问题施压,澳部长给拒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