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一38岁男子从尼泊尔回国,在樟木口岸时,他手机被停机,他以为欠费了,就充了200元话费,还是没开机,他联系移动客服,客服却说:为了防止你被诈骗,移动对你手机号“保护性关停”,想要开机必须去移动厅办理。男子在当地找了个营业厅,营业厅却说:这是新疆的手机卡,你只能去新疆办理。男子在0下几度在路边冻到崩溃,他愤怒不已,决定起诉移动公司。 这位李先生当时又累又饿,尼泊尔的泥石流让他折腾了三十多个小时,没想到真正的麻烦在回国后才开始。海拔四千多米的聂拉木县下着大雪,整个县城停电,温度降到零下,他只有一件冲锋衣御寒。手机彻底失灵,打不了电话,上不了网,连支付都成了奢望。他像个突然被扔回原始社会的人,在雪地里又冷又饿,差点崩溃。给移动客服打电话,对方总说“为了防诈骗”,可这种保护差点让他冻僵在路边。第一个客服勉强通了五分钟网络,之后无论他怎么哀求,得到的回复都是“没权限”。最后还是警察帮他找了个落脚的地方,不然那晚真不知道该怎么熬过去。 跑到日喀则的营业厅,工作人员直接泼了盆冷水:“新疆卡我们处理不了,要么去拉萨,要么回新疆。”李先生整个行程都被打乱了,原本计划的徒步只能取消,临时办张电信卡应急。移动客服曾承诺四十八小时内给答复,结果一周过去音讯全无。他往手机里充的两百块话费因为停机根本用不了,白浪费了。为了办复机跑了好几个地方,交通费也花了不少。他现在就想要移动退那两百块话费,赔偿交通费,并且说清楚凭什么停他的机。 运营商口口声声说这是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办事,检测到“异常使用”就停机。可李先生这种正常出国旅游回国的情况,明明很常见。运营商停机前据说发了短信,但当时聂拉木停电又没网络,他压根没收到。这种死板的流程在偏远地区简直要命,防诈骗的初衷是好的,可执行起来完全不管用户死活。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应当保证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不能设定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条件。移动公司单方面停机,又无法提供便捷的复机渠道,这算不算一种不公平?李先生作为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有权获得质量保障的服务。当时他人身安全都可能受到威胁,移动客服明明有权限临时开启网络却不肯通融,这服务质量实在说不过去。 更让人无语的是跨省服务的老大难问题。手机号归属地是新疆,人在西藏就死活办不了业务。现在人口流动这么频繁,异地办卡很常见,运营商这套各自为政的系统早该升级了。说是可以线上实名验证,可当时聂拉木全县停电,网上操作根本行不通。运营商的风控系统应该更灵活些,别让“保护用户”变成“给用户添堵”,规则是为人服务的,不是用来卡人的。 这件事也给所有经常出门的人提了个醒:别太依赖手机,尤其去偏远地方,随身带点现金很重要。异地手机卡最好提前了解清楚相关政策,免得遇到类似麻烦。当然,最该改进的还是运营商,防诈骗的同时能不能多考虑用户的实际困难?比如设立紧急通道,或者授权客服在验证身份后提供临时解决方案。 李先生已经决定收集材料起诉移动公司。他遭遇的不仅是通信中断,更是服务理念的缺失。在数字时代,通信服务就像水电煤一样 essential,随便切断可能带来严重后果。运营商需要找到平衡点,既打击诈骗,又保障合法用户权益。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