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古代的幽州在什么地方,为何幽州总是成为叛军的根据地? 燕山脚下,那片古老土地上

古代的幽州在什么地方,为何幽州总是成为叛军的根据地? 燕山脚下,那片古老土地上,风沙卷起尘土,隐约传来马蹄声——它叫幽州,为什么一代代野心家总盯着这里,密谋推翻中原王朝?   幽州这地方就是今天北京、天津加上河北北部那块儿,核心在蓟县,也就是北京西南边上。从周朝分九州时,它就归冀州管,舜帝设十二牧,这里是其中一个。到西汉元封五年,汉武帝正式立幽州刺史部,管辖范围还伸到辽宁大部和朝鲜北部,但重心始终在燕山南边。燕山像一道大墙,挡住北方草原,下面连着华北平原,东边挨着渤海,西边靠太行山支脉。这样的地势,天然就是个要冲,既能守住中原,又方便往外打。东汉时,它拱卫洛阳,官员在烽火台上盯着北边的动静。唐朝设范阳节度使,管着边军大镇。明朝叫北平府,城墙高大,护城河环绕。历史上,这里屯田戍边,产粮养马,汉胡混居,出了不少猛将,像李靖、郭子仪,都在边塞立功。土壤肥沃,河谷麦子长得旺,牧场马群多,这些都让它成了军需重地。 可就是这么个战略要地,为什么老是成叛军窝子?道理不复杂,一是位置绝,二是资源足,三是人悍,四是离中央远,管不住。幽州北接游牧部落,像契丹、奚族,常有摩擦,练出一帮能打的兵。离长安、洛阳几千里,诏令传过去得好几天,地方头头容易尾大不掉。加上地势易守难攻,叛军占了就能堵住南下路,还能抢马粮当补给。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一抓一大把,东汉初年渔阳太守彭宠就反了,自称燕王,带匈奴骑兵南下,差点搅乱局面。唐天宝十四载,安禄山从范阳起兵,十五万大军直扑洛阳,长安都丢了,闹了八年才平。明建文元年,燕王朱棣在北平发难,三年靖难,推翻侄子建文帝。 东汉建武二年,彭宠在渔阳反,派弟彭纯领两千匈奴骑南下,攻良乡阳乡。耿况、吴汉带兵堵住,彭宠主力败走右北平,城破人亡。这叛乱虽短,却显出幽州骑兵的利。彭宠仗着边军胡骑,离洛阳不远,但中央反应慢,他就想趁机占地。再看安禄山,这家伙是范阳节度使,手握重兵。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他出范阳,十二月拿下洛阳,次年七月占长安。唐玄宗跑四川,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帝,可没几个月就被部下严庄杀了,史思明接着干,到广德元年才被郭子仪收拾掉。 朱棣的靖难更典型,建文元年七月,他在北平起兵,八月出北平,九月克通州,十月过芦沟河,十一月围德州。建文二年打济南,三年绕山东南下,建文四年六月逼南京,七月城破。朱棣本是燕王,守北边,兵多将广,建文削藩,他就借幽州旧地反,三年拿下天下。北平城高粮足,马匹壮实,燕山挡住援军,他分兵南下,中央顾不过来。   深挖根儿,幽州叛军多,还因为民风彪悍。北边胡汉杂处,从小习武,豪侠多,遇事儿好拉队伍。资源上,平原产粮,渤海有盐鱼,燕山有矿,马场广袤,冷兵器时代,谁有马谁牛。政治上,边镇节度使权大,中央远,容易生事。宋朝燕云十六州丢给辽,幽州就成缓冲,叛军更易藏身。 这些历史告诉我们,边疆稳不稳,关乎国家大局。今天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好,边疆开发旺,北疆固若金汤。幽州旧地,现在北京天津河北,经济腾飞,和谐稳定,这就是我们党领导下,国家统一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