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拿什么挑战美国?中国人均收入只相当于美国的8%!“中国经济领域专家黄亚生劝告中国,要对外界的“捧杀”有清醒的认识,暗示我们与美国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全球经济这盘棋,中美两家总被拉出来比划。想想看,中国经济体量稳坐世界第二,出口全球第一,可人均收入那道坎儿,总让人心里一紧。黄亚生教授直言不讳,说外界那些溢美之词听着解气,其实藏着刀子,得擦亮眼睛。收入差距摆在那儿,消费拉不动,科技卡脖子,减排压力山大,这背后,是不是有更大的弯路等着? 黄亚生这番话不是空穴来风。2024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折合美元约5672元,美国高达65285元,比例刚好8.7%。这数据一摆,普通老百姓的日子就一目了然。中国人月月精打细算,买菜挑便宜的,旅游得攒半年;美国那边,超市里进口水果随便拿,信用卡一刷,生活宽裕得多。2025年上半年,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涨到21840元,折合约3000多美元,美国已超66100美元,差距虽略有拉近,但比例还在10%左右徘徊。 消费这块儿,更显短板。中国消费占GDP比重约38%,美国68%,内需没充分发动起来。想想国内商场,周末人多归多,可很多人逛着逛着就空手走人,钱包不鼓啊。出口和投资拉着经济跑,靠这个长久不了。2025年第一季度,消费贡献率虽有小幅回升,但离目标还远。老百姓收入稳了,消费自然水涨船高,可现在城乡差距还在,农村大叔卖粮得看天收成,城市白领加班费都少,这内循环就转不顺溜。 科技领域,美国高端芯片、生物医药领先一大截。苹果2023年利润970亿美元,我们阿里腾讯百度加一块儿才3倍不到。2025年,美国半导体产业报告显示,他们在AI基础设施砸钱超4000亿美元,中国虽追得紧,但核心技术进口依赖重。工程师们日夜攻关,可供应链一卡,就全线停摆。 气候压力也不小。中国碳排放全球最多,国际上总催着减排。2025年上半年,中国CO2排放降了1%,太阳能装机领跑全球,可承诺2030达峰、2060中和,经济转型成本不低。 黄亚生教授点破这些“捧杀”套路,听着有道理。第一招,猛夸移动支付、电商发达,北京街头扫码买单方便,可基础科研弱项不提。第二,推中国带头减排,目标越定越严,压力全在我们肩上。第三,早开金融市场,监管跟不上,日本80年代泡沫就是镜子。外头夸得欢,我们得沉住气,别一高兴就踩坑。教授这话说在2024年经济论坛上,数据硬邦邦,提醒大家脚踏实地。 这些差距不是一夜之间抹平的。人均收入低,民生基础薄,消费弱,经济循环不畅,科技差,掰手腕底气不足,气候事儿还得两手抓。老百姓日子宽裕了,国家才有劲头冲。2025年,中国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升到2.7%以上,光伏组件全球80%出自中国,新能源车上半年产量687万辆,全年预计1400万辆出头。这硬实力摆着,新能源电池技术领先,出口订单堆成山。 政府推高质量发展,科技自立自强是主线。培养高端人才,啃硬骨头,基础教育抓牢。消费上,提高最低工资,完善社保,城乡差距缩小,2025年消费贡献率预计升2.5个百分点。老百姓钱袋子鼓了,市场就活络。金融开放得稳扎稳打,监管严密,外资进来有益,但不能钻空子。气候减排和技术升级并行,绿色发展成新引擎。 收入涨了,消费旺了,内需强了,经济才有韧劲。科技上,砸钱搞研发,人才回流,创新链条连起来。金融上,规则透明,风险控牢。气候上,减排干实事儿,不能拖经济后腿。黄亚生教授提醒得及时,我们正视短板,步步为营,差距会一点点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