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为什么那么有钱?你以为是工业革命?别逗了。就连保加利亚那种犄角旮旯的国家,人均都一万六美刀了。他们烧锅炉的第一块煤,都是抢来的。 从15世纪开始,欧洲人的船带着刀和枪炮驶向世界各地,开启了持续几百年的掠夺。 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对印第安人进行种族灭绝,强迫幸存者开采黄金和白银,短短300多年就从南美洲掠走250万公斤黄金、1亿公斤白银。 英国人的掠夺方式更有算计。 一方面,他们在非洲抓捕黑人,用300多年时间把1200万到2000万非洲人贩卖到美洲做奴隶,从中获取高额利润; 另一方面,他们把印度变成棉花种植园。 英国军队打垮印度本土纺织业后,强迫印度农民改种棉花,用几毛钱一斤的价格收购棉花原料,织成布后再以几十倍的价格卖回印度,到1809年,印度的棉布出口就只剩33万英镑。 更残酷的是1770年的孟加拉大旱,英国东印度公司趁机囤积粮食、抬高粮价,眼睁睁看着1000万印度人饿死,自己却赚了很多钱。 如果没有这些抢来的原料和财富,曼彻斯特的纺织机无法运转,蒸汽机也无法启动——工业革命本质上是靠掠夺来的燃料驱动的。 非洲的苦难更让人难以承受。 1884年,欧洲列强在柏林开会,随意划分非洲的国界,完全不考虑当地人的意愿。 比利时国王把刚果当成自己的私人财产,为了抢夺橡胶,对反抗者砍去手脚,几十年里有超过1000万刚果人丧命。 这些橡胶最终变成欧洲汽车的轮胎,支撑起欧洲的工业繁荣。 现在欧洲有两个财富象征:一个是像卢森堡这样的金融中心,另一个是像大英博物馆这样的文化殿堂,但它们本质上都带着掠夺的印记。 2024年,卢森堡的资产管理规模在欧洲处于领先地位。这个面积很小的国家能成为金融中心,不 是因为擅长管钱,而是当年欧洲殖民者抢来的财富没地方存放,最终流到这里避险、增值。 大英博物馆里藏有800万件藏品,其中99%从未展出过。 藏品里有中国圆明园的青铜兽首、埃及的罗塞塔石碑、希腊的帕特农神庙雕塑,这些全是当年用枪炮抢来的赃物。 现在博物馆靠这些文物赚取门票收入,还称自己是保护文物,却绝口不提这些文物原本该属于哪个国家。 就连瑞士银行的华丽门面,也掩盖不了其资金来源的问题。 二战时,瑞士银行帮纳粹保管掠夺来的财富;战后,又收纳各国独裁者的赃款。 殖民时代结束后,欧洲的掠夺换成了更隐蔽的方式。 欧盟推行的环保税就是典型例子。 欧盟打着保护环境的旗号,对非洲、亚洲的钢铁、铝制品征收高额关税,直接导致非洲对欧盟的铝出口下降。 现在再看欧洲的富裕,就能看清真相:它从来不是工业革命创造的奇迹,也不是勤劳致富的典范,而是一部跨越几个世纪的掠夺史。 从当年抢黄金白银、贩卖黑奴,到现在用环保税获取利益,本质从未改变。 这或许就是欧洲富裕背后的真相,也是给我们最深刻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