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陶伟
合肥高新区腹地,横亘着一条东西向的市政道路——云飞路。它不长,仅三四公里;也不宽,只是双向四车道。但就是这样一条“貌不惊人”的道路,却拥有一个响彻世界的“别名”——“量子大道”。
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机“九章”……一系列颠覆性的量子科技成果,都于此诞生。
这里还集聚30余家量子科技龙头企业,涵盖量子计算、通信和测量三大领域,形成了全国最密集的量子产业生态圈。
一条“路”,通“未来”。
2024年12月,合肥量子科技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正式获批筹建,成为安徽省首批10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之一。
一条普通的城市道路,如何能成为全国量子科技的技术策源地和产业高地?它又是如何“量”出合肥乃至安徽产业的未来?
从实验室到产业圈:“量子大道”如何诞生?
说起“量子大道”的诞生,绕不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早在多年前,中国科大就在量子科学领域展开前沿探索,积累了大量原始创新技术。
2009年,“量子大道”还是一片“荒芜”时,发源于中国科大量子信息研究团队的国盾量子成立,成为我国最早探索量子信息技术产业化的企业之一。此后,随着本源量子、国仪量子等龙头企业的扎根,“量子大道”形成了一条覆盖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三大方向的产业链。
而它们的技术渊源,背靠的也正是中国科大。事实上,量子科技之所以能在合肥实现从“0”到“1”,离不开诸如中国科大等一批高能级科研机构。
“量子大道”。合肥高新区管委会供图
目前,在量子科技领域,合肥拥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24个,其中不乏“一院三平台”(“一院”即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三平台”即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
一方面,它们成为技术创新的源泉。数据显示,目前,合肥量子信息产业相关专利数量超2000件,居全国前列。
另一方面,创新平台也是产业孵化集聚的“摇篮”。近年来,合肥推动前沿成果转化设立量子企业10余家,30余项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量子科技产业研究院累计服务供应链企业数百家。
由此,“量子大道”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成为合肥量子产业生态的象征。
从政策到生态:“量子大道”何以成“森林”?
作为前沿领域,量子科技前期研发投入大、商业化周期长,单纯依靠市场力量难以快速成长。“量子大道”之所以能从“木”到“林”再到“森”,背后有着有为政府的力量。
市级层面上,合肥市出台了量子产业专项政策,重点支持量子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开展协同攻关,争创高能级创新平台。特别是针对量子产品“应用难”问题,政策对企业营收“上台阶”、打造示范应用场景、专利成果创新应用给予重点支持。
区级层面上,合肥高新区安排5000万元政策资金,从量子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企业营收“上台阶”、产品场景应用、量子计算算力券等多个维度支持企业发展,并筹建超1亿元的区级量子产业专项基金,重点投资早期量子成果转化项目。
政府当好“园丁”,方能育成“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苗木”葱郁的产业及创新生态。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作为量子产业“国家队”,中电信量子集团于2023年落户合肥,推动量子科技转化、量子科技应用“大步向前”。
发布全球首创QKD与PQC融合的分布式密码体系、国内单台比特数最多的超导量子计算机——天衍504,控股的国盾量子参与量子计算机“祖冲之三号”研发……均出自这个“国家队”助力科技与产业发展的“成绩单”。
中电信量子集团。中电信量子集团供图
“在企业落户政策、场地需求、人才引进等方面,省、市、区级政府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政策支持。”中电信量子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集团还获批建设安徽省量子信息产业创新研究院。
从政府引导到市场主导,合肥构建了“基础研究-技术突破-产业转化-场景应用”全链条量子产业生态,为量子企业提供了成长的沃土。
目前,合肥培育集聚量子产业链企业90余家,居全国首位;《2024全球未来产业指数报告》显示,合肥在量子信息领域排名全球第2位、全国首位。
从技术到应用:“技术领先”何以能“市场领先”?
技术只有应用到实际场景中,才能真正创造价值。合肥市深谙此道,积极推动量子技术的场景应用。
以合肥高新区为例,该区实施“科技创新+场景应用”行动,安排专项政策资金,完善“部门+中心+公司”应用场景推进机制,深入挖掘政务、金融、医药、能源、气象、地震、电力、通信等领域的应用需求。
作为量子技术产业化应用的推动者,中电信量子集团已打造出一系列产品和服务。基于发布全球首个融合QKD和PQC的分布式密码体系,该集团率先建设跨区域互联的量子安全基础设施,已完成北京、上海、广州、合肥等重点城市量子城域网建设。
量子密话/量子密信。人民网陶伟摄
同时,将量子技术融入客户场景需求,推出“量子+通话”“量子+云网”“量子+平台”等一系列量子产品,形成覆盖政务、金融、能源、交通等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重点领域的量子安全解决方案。
例如,其推出的“量子密信”服务用户超550万,服务单位超3000家;全国首条应用于航空管控的OTN量子加密专线在上海和安徽开通;全球首条重大赛事OTN加密专线在2025成都世运会期间投入使用。
再例如,“量子云印章”融合了量子加密、人工智能、数字化印控等技术,解决了传统用印流程不合规、效率低、成本高、数据不安全等痛点,已在全国多个省市的政务审批、乡村治理、企业管理等多个领域试点应用,覆盖3000多个单位。
这些落地应用不仅解决了行业痛点,也为量子技术商业化探索出了可行路径。从实验室到市场,从技术领先到市场领先,合肥的量子产业正在实现奋力一跃。
从产业到“中心”:“量子大道”如何“量”出“未来”?
作为新质生产力代表,量子科技是未来产业。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其中,特别指出要“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
如今在合肥,“量子大道”不再局限于一条具体的道路,而是扩展为规划面积约10平方公里的量子产业先导区。
合肥高新区俯瞰。合肥高新区管委会供图
按照规划,该先导区将沿着“量子大道”东西延伸,构建源头创新区、孵化培育区、产业集聚区、量子人才社区四大功能空间。其中,源头创新区以国家实验室为中心,聚焦基础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孵化培育区为量子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第一站”孵化服务;产业集聚区汇聚资本、人才、空间等要素,推动量子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量子人才社区则通过构建高品质人才生活圈,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
先导区聚焦“1+4+N”量子科技产业领域方向,“1”即以量子科技为主要发展方向;“4”即以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为重点发展目标,加强对量子关键材料器件设备的布局;“N”即延伸发展“量子+”跨界融合,拓宽量子科技应用场景。同时,落实优化园区规划布局、组建服务平台公司、建强量子产业研究院等7项重点任务。
对合肥而言,从一条路出发,要构建的是一个全球领先的量子科技和产业中心。这条“量子大道”不仅量出了合肥的未来,也量出了合肥、安徽乃至中国在全球量子竞争中的位置和分量。
未来已来,量子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科学概念,而是正在改变我们生产生活方式的现实技术。而合肥的“量子大道”,正是这一场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的起源地和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