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还看不上中方?印度官员访韩后,当着全世界的面喊出一句话:不想当下一个中国?印度官员桑迪普·庞德里克扔出了一句狠话:“印度不想成为下一个中国”。 桑迪普・庞德里克这话听着挺硬气,倒不是真瞧不上中国的发展,更像是摸准了制造业的门道,不想再走别人踩烂的老路 —— 毕竟这位在商务部和钢铁部都干过秘书的官员,太清楚中国当年那条 “低端代工起家、再往高端爬” 的路如今有多挤,所以才喊着要 “另辟蹊径”。 中国当年搞制造业,是从缝袜子、装手机壳这些最基础的代工活儿起步的,靠着海量廉价劳动力、一路铺到县镇的公路港口,还有稳定的政策扶持,慢慢把纺织、家电、电子组装的产业链盘起来,再一步步啃高端制造的硬骨头。 但这条路走到现在,确实没那么好走了:劳动力成本涨了,环保要求严了,全球市场上抢低端订单的国家一抓一大把,再想靠 “薄利多销” 攒第一桶金,难度比十几年前大了十倍不止。 桑迪普显然看透了这点,不想让印度再陷进 “先做代工再求升级” 的拥堵赛道里。 他说的 “另辟蹊径”,其实是想拿印度的长板直接搭高端台子。 印度的软件服务业本来就是老本行,全球一半以上的 IT 外包都靠他们撑着,这些年数字支付又搞得风生水起,UPI 系统的用户数都快追上中国的移动支付规模了,他们想把这种数字优势和制造业绑在一起,比如用物联网管工厂、用大数据调供应链,直接从 “智能化生产” 切入,跳过纯靠人力堆出来的代工阶段。 更实在的是,印度正盯着半导体、新能源这些高端肥肉 —— 刚和台湾力晶合作在古吉拉特邦砸了 110 亿美元建半导体厂,生产的芯片要供导弹、电动车和太阳能逆变器用,这不就是明着往高附加值产业冲? 这次访韩更是打的 “技术抱大腿” 的算盘。 韩国在芯片制造、动力电池这些领域是真有东西,三星、SK 海力士的技术储备甩印度几条街,桑迪普跑去谈合作,就是想拉着韩国企业来印度建厂,印度出政策、给补贴,韩国出技术、带产业链,直接绕开低端竞争,从高端制造的门口就开始抢位置。 为了撑场面,印度还搞了 “生产挂钩激励计划”,砸钱给符合条件的制造企业,但从实际效果看,钱花出去不少,真正落地的高端项目没几个,毕竟产业链这东西不是光靠补贴就能凭空造出来的。 可想法再好,也得迈过现实的坑。中国当年能把制造业做起来,可不是光靠劳动力,先修的高速公路、建的深水港、架的稳定电网,这些硬基建是工厂运转的底子。 印度现在啥样?孟买的港口卸货能堵一个星期,内陆公路坑洼得能颠坏货车,夏天电力不够还得拉闸限电,就算建了智能化工厂,原材料运不进、产品出不去,机器开半天停半天,再高端的技术也白搭。 更要命的是产业链断层,中国从一颗螺丝到一台发动机都能自己造,印度现在连半导体的配套材料都得从国外买,就算芯片厂建起来,上游的硅片、光刻胶断供,照样得停工。 还有政策的 “稳定性” 这道坎。 中国搞产业升级是一任接一任干,政策能连得上、不折腾,可印度党派一换,政策说不定就跟着变,外资谁敢放心砸几十亿进去赌未来?之前有外资想在印度建电池厂,光是土地审批就耗了两年,等手续办下来,市场都被别人抢光了。 所以桑迪普喊的 “不想成为下一个中国”,更像是给印度制造业定了个 “抄近路” 的目标,想避开中国走过的苦日子。 但制造业从来没有真正的 “捷径”,中国当年踩过的基建坑、熬的产业链积累期,印度要是想绕开,就得在自己的短板上玩命补 —— 先把公路修平、电力供稳,再把上下游配套拼全,最后把政策稳住。 不然光靠喊口号、抱大腿,就算避开了中国的老路,也未必能走出自己的新路。你们说,印度这波 “另辟蹊径”,能绕开那些躲不开的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