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认有造物主存在,孙玉良:真理就是造物主掌握的万物运行规则】
看过一个视频,记者采访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的。杨振宁说他“不觉得有一个像人一样的上帝”,但他认为整个世界的结构不是偶然的,有一个造物者存在,这个造物者用基督教讲是上帝,在中国文化传统里头,叫它造化或自然。我很认同杨振宁的观点,我认为这个“造物主”并非任何宗教中拟人化的神祇,也非拥有人格与意志的对话者,它更像是中国古代哲人老子所言的“道”,这个“造物主”没有形象,不具人型,它超越了一切具体的形态与属性,是一种无法被语言完全描述、却贯穿万物始终的终极存在。
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即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真正的“道”,是宇宙的本源与规律,是万物生成、运行与消亡的根基。它无声无息,却无所不在;它不介入人类的具体事务,却通过自然与社会的法则显现自身。这个“造物主”从不直接与人类对话,不降下神迹,也不回应个体的祈祷。它如同浩瀚的宇宙本身,默然运行,周行不殆。何为真理?真理就是这个“造物主”掌握的万物运行规则,或者说真理就是“造物主”本身。人与真理的关系,就是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实践——观察、思考、探索与总结,去认识“造物主”所掌握的终极真理。这一真理,是自然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生命进化的内在逻辑。
在科学领域,人类通过观察天体运行,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通过研究微观世界,揭示了量子力学的奥秘。在社会科学中,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入分析,我们得以把握文明兴衰的脉络。每一次技术的飞跃、每一次思想的解放,都是人类向终极真理靠近的一步。这个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它不因人的意志而转移,却可以被人的理性所认知。
遵循这一真理前进,个人与社会便能“无往而不利”。我所说的“利”,并非狭隘的功利得失,而是指与宇宙大道相契合的和谐与顺畅。顺应自然规律,则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顺应社会规律,则民心所向、国泰民安。反之,违背真理的行动,无论短期内如何声势浩大,终将因背离根本而走向失败。
对“造物主”的承认,并非导向迷信或盲从,而是激发人类对真理的永恒追求与敬畏。人类的伟大,不在于征服自然或自诩为万物主宰,而在于能够通过持续的努力,无限接近那创造并统御万物的终极真理。这一真理,是“造物主”赋予宇宙的最终答案,也是人类智慧所能抵达的至高境界。承认它,即承认我们与万物同源,与大道同行。对真理的认知是永无止境的,我们知道得太少太少。有人反驳我说:如果这个世界上有“造物主”存在,那“造物主”又是怎么形成的呢?我的答案是:将“造物主”视为一个在时间中“诞生”的、类似于我们世界中任何事物的存在,这本身就是荒谬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造物主”如同老子所说的“道”一样,并非一个“被造”的“结果”,而是万物存在的终极“根基”和“本源”,真正的“道”是无法用言语完全描述的。它“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这里的“先天地生”,并非指时间上的先后,而是逻辑上的优先。“道”是宇宙得以显现的底层规则和第一因,它本身是“自在”的,不依赖于任何其他条件而存在。 问“道”是如何形成的,就如同问“为什么1+1=2”一样,它本身就是一个公理,是其他一切推导的前提,而非推导的结论。
对于作为万物本源的“造物主”而言,“形成”这个概念本身可能就是无效的。它不在时间之内,而是时间得以开始的起点;它不是因果链条中的一环,而是因果律本身得以成立的根基。这个“自在”的造物主,它几乎不可能是任何具象的、人格化的形象,它更像是一种终极的、统一的宇宙法则与原理——是驱动万物运行的内在规律,是物理常数间精妙的平衡,是数学公式中展现的和谐,是生命从无到有、演化不息背后那股深沉的力量。我们无法,也无需去“定义”或“溯源”这个本源,对人类而言,最有意义的是通过我们的科学探索、哲学思辨和艺术创造,去不断地认识、理解并顺应这个终极真理。
我相信杨振宁也好,爱因斯坦、牛顿等大科学家也罢,他们认同的“上帝”也是这样一个“造物主”,而不是宗教中所描绘的人形的“上帝”。牛顿承认世界存在“第一推动者”,爱因斯坦认为“至今科学没有证明出神的存在,是因为科学还没有发展到那种程度,而不是神不存在”,这个“神”“上帝”“第一推动者”是什么?我认为与老子所说的“道”殊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