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打造人才高地!惠城构建中试平台助创新成果转化

在全球经济格局加速重构、新领域新赛道持续开辟的时代背景下,科技人才已成为驱动地方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是创新发展的命脉,也是赢得高质量发展博弈的关键支撑。

科技人才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日前,惠城区政协九届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就“加快构建科技人才发展新高地,培育惠城区科技创新领军人物”议题进行专题议政,从构建新材料中试平台,到知识产权保护,再到容错机制建设等,惠城科技前沿人才现场发言,政府部门即时回应,政协委员建言献策,聚焦当前实际,更着眼未来发展。

“家底”丰厚

2024年高企总量较2019年翻番

惠城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惠州市的中心区,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渴望日益增长。要构建现代化产业集群,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构建科技人才发展新高地、培育科技创新领军人物是惠城重要的战略路径。

议政会上,惠城区副区长何东文亮出了惠城科创“家底”。

近年来,科技人才在惠城的“被重视感”不断增强,人才频频入选国家级、省级项目矩阵。2024年,惠城区组织申报国家平台的人才项目入选5人,占比38.46%,位列全市第一;组织申报省平台入选8人,全市共27人。在工信部制造业三大项目评选中,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杜义贤入选先进制造业技术人才(全市仅2人入选)。

多措并举下,惠城产业和人才的双向奔赴“开花结果”。这是航拍市区一角。

种好“梧桐树”,垒起“新高地”,平台对于人才而言尤为重要。

惠城出台培育发展高企三年行动计划,2024年全区高企总量达584家,较2019年282家翻一番。惠城现有省重点实验室1家(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南方工程检测修复技术研究院、惠州离子科学研究中心)、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1家、市级重点实验室1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3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8家。

惠城还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2024年以来,引进深圳市先进航空航天技术研究院,在惠城成立惠州市低空经济综合研究院;近日推动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合作,农业农村部岭南特色食品绿色加工与智能制造重点实验室粤东中心在惠城高新区揭牌。

多措并举下,科技转化成果明显,产业和人才的双向奔赴“开花结果”。2024年全区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2.1亿元,排名全市第二。

通过优企倍增、人才聚集,平台实现提级优化,工业发展蹄疾步稳。惠城高新园通过省级高新区认定,系全市首家,跻身全省五星级园区,去年获评“粤港澳大湾区最佳经济功能区”。2025年1~8月,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591.6亿元,累计增长8.8%。

破局出圈

以中试平台为支点,撬动“科研—转化—产业”全链条升级

如何破局出圈,开创科技人才云集、领军人物辈出的良好局面,成为区政协重点关注课题。为此,今年,区政协学习和科教文卫体委员会牵头成立专题调研组,开展为期3个月的“加快构建科技人才发展新高地,培育惠城区科技创新领军人物”深度调研。

议政会上,区政协学习和科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巫志华代表调研组作专题调研情况报告。切中惠城发展命脉、围绕人才所需,调研组给出了相应的意见建议。

从产业发展出发,调研组认为,可“构建中试平台创新生态,打造产业新质生产力策源地”。以中试平台为支点,撬动“科研—转化—产业”全链条升级,为科技领军人物提供“用武之地”。

利元亨科技人才团队正在探讨技术研发。

锚定新材料赛道,构建特色产业链。新材料是产业“粮食”与科技进步基石,惠城区已具备一定基础(如小金口街道沃新材料在轻量化领域新增20000吨特种高分子产能、三栋镇沃瑞科技深耕膨体聚四氟乙烯赛道)。建议抢抓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全国中试平台建设先行区的机遇,借鉴深圳光明区“3.3万平方米场地、1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中试转化基地,1个月吸引16家企业、近百名人才入驻”的成功经验,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主体”模式,在惠城高新区内辟出专属场地,或整合镇(街)资源,建设新材料中试平台。

“利元亨的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现代中试是数据驱动、仿真优先的迭代过程。”惠城区政协常委、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高雪松建议,在中试平台中前瞻性部署“数字孪生”系统,将中试过程从“实体试错”升级为“虚拟验证与实体验证相结合”。通过集成计算机辅助工程等核心工业软件,可先对材料配方、工艺参数进行海量模拟仿真,筛选出最优方案后再进行实体中试。这能大幅降低研发成本、缩短创新周期,使平台成为真正高效能的“创新加速器”。

此外,还需避免平台建设与市场应用“两张皮”。平台的成功,关键在于与惠州优势产业的真实需求紧密挂钩。建议平台采用“链主企业出题、平台答题”的机制,确保平台资源直接服务于突破行业“卡脖子”难题和提升产业竞争力。

惠城区科工信局副局长姚瑾回应,接下来会结合利元亨非标个性化定制的产品情况,结合企业数据驱动、仿真优先的需求特征进行赋能,联合企业采用企业自建、产学研共建、政府规划的模式,通过链接北京大学先进制造与机器人学院,构建中试平台创新生态,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最后一公里”,通过中试平台的构建,服务惠州更多的优质企业。

服务保障

健全试错容错机制,创建科技领军人物之家

为打造适合科技人才干事创业的环境,调研组认为,要从源头保护创新成果,激发科技人才原创精神。

“我们要为科技人才卸下‘怕失败’包袱,鼓励他们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巫志华说,要通过健全试错容错机制,包括出台科技创新容错免责实施细则,推行分类评价考核标准与全过程动态调整机制等,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定力支持科技创新“万一的成功”。

同时,建议建立创意溯源服务体系,推动企业将创意转化为“可确权、可流通、可增值”的数字资产,为科技创新筑起“数字护城河”。同时,加大侵权打击力度,筑牢知识产权保护“防护盾”。

“接下来,我们会聚焦惠城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和科技人才聚集的企业,提供‘一对一’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惠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文一兴说,将深入了解科技领军人物(团队)及其所在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的需求和困难,提供前瞻性、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

此外,调研组建议,创建科技领军人物之家,构建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务体系。以“此心安处是吾乡”为目标,通过全周期服务让科技领军人物安居乐业。建议为领军人物提供“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的“管家式”服务。落实党委联系专家制度,动态掌握领军人物思想、科研、生活情况。开展高层次人才“沉浸式参访+地方发展研修”。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省市劳模等名额中预留比例分配给科技领军人物。

对科技人才最为关心的住、学、医等方面,建议解决安居问题,对青年人才主打“惠居”,通过租房补贴、优惠房源满足基础需求;对领军人物主打“宜居”,通过人才组屋、购房补贴满足品质需求。解决教育医疗问题,教育部门提供“幼儿园—高中”优质教育服务;区级层面发放人才卡,实行挂号优先、绿色通道诊疗,构建多支点健康服务网络。

数读

●目前,惠城区研发人员总量10515人,占全市总量12.2%,主要集中于工业制造、电子信息、先进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

●2024年,惠城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454.8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54.5%,对工业产值增长的拉动作用极强,是产业升级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