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老地方”悄悄长出“新惊喜”

秋意渐浓,盐城的街巷里藏着说不尽的新变化。砖缝里冒出的青苔沾着晨露,新换的路灯杆上缠着爬藤,转角处的分类垃圾桶擦得锃亮——这些藏在细节里的美,像散落在城市里的星星,慢慢连成了片。这正是盐城市“城市微改造”的生动写照:不追求表面的“达标创牌”,而是以“绣花功夫”做细每处改造,将文明创建的重心从“外塑形象”深化为“内提素养”,让城市文明建设的理念,真正化作百姓可感可及的幸福生活。

旧貌新颜里的城市温度

“搁以前啊,垃圾桶堆在楼前,夏天异味能飘很远,现在定时定点有人管,路面连一片落叶都少见。”宏图伟厦嘉园保安刘必银,指着身后焕然一新的小区感慨地说。

这个住了960户居民的老小区,近来的变化能列满一张清单。建筑立管重新规整,楼道墙面粉刷得亮堂,路灯和监控换了新的,连非机动车充电棚都添了好几个。最让业主们满意的是300个新增的停车位,小区的主路也翻新成了平整的沥青路。“以前车位紧张,我经常要处理停车矛盾。”刘必银说。

这是盐城市推进“城市微改造”的缩影,不搞大拆大建,只在“补短板”上下功夫。利用小区闲置空间加建适老化扶手,在儿童游乐区铺防滑塑胶,墙上贴起垃圾分类小知识的公益宣传……桩桩件件,都紧扣着“补齐设施配套短板,补充便民化、适老化、适幼化、无障碍设施”的民生需求,推动文明创建从“集中整治”向“精细治理”转型。

在“渎上·老西门”街区,当地居民孙为军指着脚下的青石板路,眼里闪着光:“以前这儿叫‘烂泥巷’,下雨天能陷住鞋,车子乱停得转不开身,一到晚上黑黢黢的。”如今再看,路平了,灯亮了,专门划的停车位整整齐齐,新修的公园小广场上,孩子们追着泡泡跑,老人坐着晒太阳。“上周社区还在这儿办了纳凉晚会,挤得满满当当!”

潘黄街道副主任陆蔚告诉记者,“渎上·老西门”能有今天,靠的是“混搭”的智慧。作为省级更新试点,充分保留“市井”活力,打造青年活力消费街区。陆蔚指着日昇园口袋公园,“你看这以前堆杂物的死角,现在种上紫薇,健身器材分了老年区和儿童区,这不就是‘金边银角’精细化治理的巧思?”

进入秋季,天气转凉。每天下午五六点,太阳褪去了灼人的热度,盐城经开区海河湾体育公园便开始热闹起来。篮球场上,居民们三五作伴,打得正酣,小小篮球跃动起落,激起阵阵欢笑与呐喊。再往里走,葱郁的树木与茵茵绿草映入眼帘,错落有致的绿化景观、色彩鲜明的健身步道,以及一应俱全的健身器材,让这片曾经的零星地块焕发出生机活力。

海河湾体育公园所在地,原本属于城市“边角料”的地块,占地面积约1.7万平方米,属于“口袋公园”。但功能俱全,园内建有篮球场、园路、沿河步道、中心广场、公共卫生间等,配备休憩设施和二代智能健身设施,栽植了垂柳、碧桃、法桐、榉树、香樟、樱花、桂花等乔木花卉,一草一木别具特色,是集运动健身、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健身场所。

居民姜浩说:“自从搬来这里住,这个公园成了我最喜欢的地方。周末和放寒暑假的时候,约上朋友一起打打篮球或者羽毛球,在家门口非常方便。”

近年来,全市各地持续加大“口袋公园”的建设力度,建设区域从“中心城区”不断拓展至“城乡融合”地带,小小的公园不断刷新城市“颜值”,逐渐成为市民“乐享自然”的新地标、休闲运动的好去处。

休闲设施多了,活动也热闹起来。油坊沟滨水公园里广场舞跳得正欢,社区客厅里志愿者教老人用智能手机,咖啡馆里情侣对着一墙玫瑰自拍,“口袋公园”内的篮球赛一场接一场。这些变化,都踩着“统筹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和文明创建”的鼓点,让老地方“长”出了新生活。

古韵今风中的传承与新生

龙冈镇坊桥社区的晨雾里,总飘着太极扇带起的风。75岁的徐晓兰和老姐妹们列着队,一招一式慢悠悠,“以前羡慕人家有专门练拳的地方,现在咱这儿啥都有,社区还派老师来教,二十多个人凑成了队!”

广场旁边的凤凰古街,藏着更久的故事。21处明清古建筑的木窗棂擦得发亮,17条古巷道的青石板按老纹路重铺。坊桥社区党支部书记郑兆柏正对着新挂的标牌端详:“这是‘孝子巷’的故事,每条巷都得有个牌,让住这儿的人知道根在哪儿。”

改造这老街,真得下“绣花功夫”。3条土路硬化成了平路,5条破损的巷道补得看不出痕迹,最麻烦的是电线——以前像蜘蛛网缠在古建筑上,既不安全又煞风景。规范线路走向,做到强弱电分离。“这就是‘微改造、微更新、微提升’的门道。”郑兆柏笑着说,“不能动了老骨头,还得让日子方便。”

如今的古街,老物件有了新去处。百年老店的牌匾擦得锃亮,老家具摆出来供人看,老手艺人在巷口支起摊子,糖画、剪纸引得孩子围着转。徐晓兰每天练完拳,都要绕到这儿转一圈:“你看家家户户门口多干净,现在人都自觉,知道这老地方得好好护着。”

这些变化,都藏着对“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的琢磨。既保住了老祖宗留下的念想,又添了便民的设施,就像郑兆柏说的:“老街上的文明,就是让祖宗的东西活着,让现在的人住着舒服。”

青春筑梦中的活力绽放

鹿鸣路与小马沟东支路的路口,以前是明天机械厂的老厂房。如今成了盐城年轻人的乌托邦——“青年梦工坊”。有治愈系咖啡店、氛围感小酒馆、带猫猫狗狗玩的小院子,简直是盐城版“去有风的地方”。

咖啡机的磨豆声混着笑谈。“城市乌托邦”的主理人姜海棠说:“我们保留了老厂房的怀旧感,添了些现代玩意儿,就成了现在这样——能喝咖啡,能摆摊,年轻人还能在这儿创业。”潘黄街道大孙社区党总支副书记金森说:“盘活这老厂房,就是想给城市添点活力,提升城市品质。”

展厅里,智能设备引得人围着看;市集上,年轻人卖着手作和文创;共享办公区里,创业团队正对着电脑讨论。姜海棠说:“这儿闹中取静,能歇脚,能聊天,能做梦,这不就是城市该有的样子?”

当老街巷飘起咖啡香,当旧厂房长出新创意,盐城市的“微改造”就成了本写不完的书。书里有老居民的笑,有年轻人的闯,有老物件的故事,更有“让城市更有品质、更有温度”的承诺。

如今的盐城,垃圾分类的习惯慢慢养成,背街小巷的死角渐渐变美,老地方总在长出新惊喜。就像孙为军牵着孙子走过老西门时所说:“这城市变好,不是盖了多少高楼,是有人把咱老百姓的小事,当成了心头事。”

这场关于城市的“修行”,还在继续。那些藏在细节里的美,会慢慢连成更亮的星河,让盐城这个“让人打开心扉的地方”,永远装着烟火气,永远长着新希望。(撰稿丨姚梦王咏图片来源丨我言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