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每日经济时评 | 家门口的生态保护修复

近日,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印发《“大美自然·山水浙江”生态保护修复行动方案》,“十五五”期间浙江将以生态修复工程为牵引,让绿水青山美上加美,助力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

说到生态保护修复,笔者首先会想到“退耕还林”。这个词最早进入我们生活还是在上世纪90年代,1999年以来我国实施了两轮退耕还林还草,国务院还专门制定了《退耕还林条例》,施行至今已经有22年。根据国家林草局2023年的相关资料,我国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创造了世界生态建设史上的奇迹,树立了全球生态治理典范,贡献了全球绿色净增长面积的4%以上。

“退耕还林”是笔者对生态保护修复粗浅的认识。其实今天生态保护修复的方式已经有了巨大拓展。《“大美自然·山水浙江”生态保护修复行动方案》提到的五大提升行动,会刷新我们对生态保护修复的认知。这五大行动是:山水工程品牌焕新提升行动,推广具有浙江辨识度的基于NBS的山水工程经验模式——什么叫NBS?就是“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浙江要把这种方式用于探索高强度人类开发地区生态修复上;蓝色海湾整治赋能提升行动,强化生态受损海域生态保护修复;矿山生态修复转化提升行动,重点加强在采矿山的绿色治理;土地综合整治优化提升行动,围绕县城、中心镇,有序盘活城镇低效用地、低效工业用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专项行动,推进碳汇监测体系建设,推动更多生态系统碳汇产品研发。

高强度人类开发地区、生态受损海域、在采矿山、低效用地……原来生态保护修复的场景有这么多,遍布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对于杭州人来说,其实家门口就有一个生态保护修复的成功案例:西溪湿地。笔者上学时,学校附近有两条路,一条是西溪河下,另一条是西溪路。印象中,这两条名字里带“西溪”的马路都是脏乱差的典型。2005年,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启动,杭州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生态修复行动。很快,一个水清树绿、鸟语花香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出现在人们面前——别说外地人来了啧啧赞美,就连杭州人都惊讶不已:没想到我们身边藏着这么大一块宝地!如今再看“西溪”“留下”这些地名,终于能够感受到它们的美。真是应了那句“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生态保护修复后的西溪湿地让我们恍然大悟,原来古人说的“西溪且留下”,真是诚不我欺。

生态保护修复,杭州始终没有停下脚步。今年,自然资源部赋予浙江全国首个生态保护修复产业专项基金改革试点,9月12日浙江省生态保护修复产业专项基金正式启动,6个意向投资项目签约,其中一个就在杭州,即余杭区良渚遗址湿地保护大悲庵洋片区生态修复项目。浙江通过投融资机制创新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将生态修复与权益打包,体现“谁修复、谁受益”原则,让愿意从事生态保护修复的人更有干劲。这种做法如果获得成功,将再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获得签约的大悲庵洋片区项目位于大运河和良渚两大世界遗产交汇处,完成之后,将成为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古代中国与现代中国的重要窗口——杭州人家门口的生态修复工程,不仅仅是简单的“复古”,更是一种健康、富足、美好的生活图景,值得我们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