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山区西冶工坊的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里,千年琉璃工艺正于研学课堂中焕发新生。
九月的一个周末,一支30余人的小学生研学队伍前来体验琉璃制作技艺,1400℃的琉璃炉火映照着一张张充满好奇的面庞,工匠师傅们一边以娴熟的手法操控着炽热的琉璃料,一边为小学员们讲解每个步骤的技艺要领。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每年暑假是研学高峰,平时的周末和节假日也经常有研学活动。这番火热的研学场景,是琉璃产业技艺传承的生动课堂,也是这项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破题新路径。
同样,在葡萄孙琉璃艺术馆,“中国琉璃葡萄孙”传承人、山东工艺美术大师孙磊正耐心地指导孩子们学习琉璃灯工制作技艺,他们手中的琉璃在火焰中流转生辉。“孩子们通过亲手体验,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不仅能学到灯工制作技艺,更重要的是能够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孙磊说。
融合创新的浪潮,正推动着整个产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淄博市积极探索“琉璃+研学+旅游”创新发展路径,释放出无限活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文艺创作、数字展厅与研学旅游实现深度交融;研学基地与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协同共进,共同构建起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新场景。这不仅培育出了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更探索出跨界融合的创新发展路径,让传统产业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的生机。
2015年建成的领尚琉璃文化创意园,集非遗技艺传承、经典工业遗迹保护、传统生产场景展示于一体,截至今年6月份,已接待超过120万人次海内外游客。园区先后获评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山东省中小学研学旅行基地等荣誉称号,成为工业旅游与非遗传承融合发展的典范。
乘着山东“手造热”“非遗热”“文创热”及“研学热”的东风,领尚琉璃文化创意园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前来探访。在炉火辉映的工坊里,游客们切身感受着传统琉璃生产工艺,欣赏一件件琉璃艺术品从原料到成品的全过程。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琉璃热”持续升温,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创造出显著的社会价值,真正实现了双赢共进。
与此同时,康乾琉璃启动的“孙云毅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正为行业注入新鲜血液。“我们面向18岁至40岁青年,通过大师授课、高校合作培养等方式,培育既掌握传统琉璃烧制技艺,又具备现代设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已与清华大学、中国美院、淄博职业技术大学等院校建立合作,搭建起产学研一体的研发交流平台。”康乾琉璃负责人孙云毅表示。当前,淄博琉璃产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手段,琉璃文化故事与制作工艺得以广泛传播,“博山琉璃”正从地域品牌成长为国际文化IP。不少琉璃企业与大师工作室也深入旅游景区和广大乡村,打造更多琉璃创作体验基地,推出琉璃文化主题旅游线路,持续推动琉璃文化、琉璃产业与本地文旅资源深度融合,实现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有效转化。
如今在淄博,游客不仅可以亲手制作并带走独一无二的琉璃作品,更能在观赏与体验中,感受琉璃产业从生产端向体验经济延伸的市场活力。琉璃不只是单纯的工艺品,更成为带动文旅消费、提升品牌附加值的特色产业载体。
新学期开学以来,各琉璃企业的研学预约不断。“我们将继续深化文旅融合,未来还将拓展校企合作路径,为产业链注入年轻化创意与人才支撑。”西冶工坊相关负责人表示。
当传统工艺与体验经济深度融合,当制造优势赋能文旅创新,淄博琉璃产业正通过持续扩大的研学规模,构建“琉璃+研学+旅游”的协同发展生态,为区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打开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记者徐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