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2004年,诺奖得主杨振宁,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当着上千人的面,怒批被中国奉为圭臬的《易经》:“根本毫无逻辑,就是那个狗屁不通的东西,阻碍了科学的发展,拖了中国科研的后腿!” (参考资料:2025-08-21 中国网文化——《易经》到底是“狗屁不通”还是“智慧结晶”?中西学者为何评价南辕北辙?) 一部古老的典籍,怎么会让两个顶级大脑,隔着近三个世纪,给出如此天差地别的评价?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说它妨碍了科学;而启蒙时代的数学大师莱布尼茨,却惊叹它的智慧超越了当时的整个欧洲。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巨大的反差,其实不是谁的偏见,而是暴露了《易经》这个认知框架,在撞上不同知识体系时,产生的巨大火花和深刻矛盾,我们今天就从三个层面,拆开看看这本“天书”的价值悖论到底在哪。 首先得看它的符号系统,这套由64个卦象、384个爻构成的体系,纯粹从数学结构上看,简直迷人,莱布尼茨就是被这一点深深吸引了,他当时刚捣鼓出二进制,正愁没人理解,传教士白晋就把伏羲八卦图给他看。 莱布尼茨一看就惊了,这不就是用阴爻和阳爻组成的“0和1”的组合吗?他压根不关心占卜算命,而是从这套严谨的数理结构中,看到了自己理论的宇宙回响,甚至认为这就是通往真理的钥匙。 这种结构上的共鸣,到了20世纪还在发生,科学家发现,决定生命奥秘的遗传密码不多不少,正好是64个密码子,这个数字上的巧合,让科学界也不得不重新审视这本古书,它在“结构”层面的普适性实在太深刻了。 但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当这套抽象的符号被拿来直接解释世间万物、预测吉凶时,严谨的数学性就跑偏了,它变成了模糊的、无法证伪的联想。 这就是杨振宁深深忧虑的地方,一种遇到问题就诉诸“卦象”而非逻辑推理的文化倾向,在他看来,这正是阻碍科学在中国萌芽的根源。 这就引出了第二个层面的冲突:两种完全不同的“逻辑”范式,杨振宁的科学世界里,逻辑推理加上实验验证,是唯一的金科玉律,他之所以能挑战“宇称守恒”定律,靠的就是这套硬核方法。 从这个标准来看,《易经》里那些“阴阳”、“变化”的概念,没法量化,也无法通过实验重复,自然就是“狗屁不通”的玄学,在科学的殿堂里根本没有立足之地。 可《易经》追求的根本就不是这个,哲学家冯友兰说得很清楚,它是一本讲“变化之道”的书,它提供的不是科学那种能被验证的“大道理”,而是一种宏观的、整体性的“大逻辑”,一种“大智慧”。 它的方法论不是“测量-验证-重复”,而是“体察-领悟-顺势而为”,现代科学想把世界拆开看,找到因果;而《易经》则试图在万物的关联中,把握趋势和动态平衡,它不是公式,而是一个调整你观察角度的思维工具。 正因如此,尽管不符合现代科学的定义,它作为一种处理复杂和不确定性的模型,在不同时代都显示出了强大的实用价值,唐代的大医药家孙思邈就说过,不了解《易经》的人,成不了顶级的医生。 这话不是说医生得会算卦,而是说顶级医生必须有《易经》那种整体观,懂得人体是个动态平衡的复杂系统,到了今天,学者曾仕强通过电视节目和书籍,把它讲得通俗易懂,变成普通人也能用的决策工具。 比如,企业发展遇到瓶颈,是该保守还是扩张?《易经》里的“否卦”和“泰卦”就能提供一种思考框架,像“物极必反”这种思想,早已经成了现代商业战略和个人风险管理中的底层哲学。 说到底,杨振宁站在物理学之巅的批判,是自洽的;莱布尼茨作为数学家,从结构中看到的赞美,也合情合理,他们都没错,只是从自己的知识体系里,看到了《易经》的不同侧面。 《易经》既不是严格的科学,也不只是文化遗产,它更像是一部独特的、穿越千年的“东方系统论”,提供了一种和现代实证科学互补的智慧,它的价值不在于预测未来,而在于提供一个理解变化、看清时势、调整自我的框架。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这本“天书”的智慧,或许才刚刚开始被我们重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