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再次语出惊人!他说:“美国科学的强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它不仅没有衰退,还会在今后几十年内,引领世界的发展!”而这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就在于中美教育的差异:“我们的教育,太过于抑制学生的创新能力!”一针见血,振聋发聩! 施一公这话可不是随便喊的口号,作为当过清华副校长、深耕科研一线几十年的人,他说美国科学 “远远超出想象”,那是真见过深浅,而他点出的 “教育抑制创新”,更是戳中了要害。 先说说美国科学到底强在哪儿,不是靠吹出来的。就拿基础科研来说,近二十年诺贝尔科学奖里,美国得主占了快一半,像 CRISPR 基因编辑、AI 大模型这些改变世界的突破,根儿上都在美国的实验室里。 更关键的是,他们的科学优势不是单点爆发,而是成体系的 —— 从中学的 STEM 教育就开始布局,早在上世纪 50 年代美国就提 “科学素养”,80 年代搞出 SMET 教育框架,2006 年更是通过《美国竞争力计划》把培养 STEM 人才当成国家战略,这可不是临时抱佛脚,是几十年砸资源、顺规律磨出来的。 这背后的教育逻辑才是核心。 你去看美国的课堂,尤其是理工科,压根不是咱们这儿 “老师讲、学生记” 的套路。 中学生的作业可能是自己设计个小型机器人,高中生能进大学实验室跟着做课题,哪怕实验砸了、结论错了,老师也先夸 “想法有意思”。 他们不追求 “标准答案”,反而鼓励瞎琢磨、敢试错 —— 就像马斯克当年退学搞 PayPal,搁有些环境可能被骂 “不务正业”,但在美国的教育氛围里,这种 “折腾” 反而是被默许甚至推崇的。这种从根上培养的 “提问意识”,恰恰是创新的土壤。 再回头看咱们的教育,不是说教得不好,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咱们的学生在全世界都拔尖,奥数竞赛拿奖拿到手软。 但问题也确实出在 “抑制创新” 上。从小到大,不管是考试还是作业,都讲究 “标准答案”,上课举手提问怕被说 “钻牛角尖”,想搞点课本外的研究,又怕耽误刷题影响成绩。 就拿物理课来说,咱们的学生能把公式背得滚瓜烂熟,算题又快又准,但问他 “这个公式是怎么被发现的?有没有更简便的推导方法?”,能答上来的就少了 —— 不是学生笨,是咱们的教育链条里,“求稳”“求对” 的权重太高,“求新”“求异” 的空间被挤得太窄。 但施一公说这话,绝不是唱衰咱们,而是敲警钟。好在这些年咱们也在改: “双减” 减掉了没必要的作业负担,腾出时间搞科技社团、做实验; “强基计划” 专门招那些愿意沉下心搞基础科研的学生,不唯分数论; 高校里的项目式学习也多了起来,学生能自己组队做研发。 就像这两年咱们的量子芯片、空间站技术能突飞猛进,本身就说明咱们的人才底子不差,只是需要把创新的 “开关” 再拧大些。 说到底,施一公的话不是让咱们妄自菲薄,而是让咱看清差距的根子在哪儿。 美国科学的强大,是教育给足了创新 “试错权”; 咱们的教育正在补短板,只要把 “标准答案思维” 的束缚再松一松,把学生的好奇心保护好,未必不能走出自己的创新路子。 毕竟,咱们从来不缺聪明劲儿,缺的只是让聪明劲儿自由生长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