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0月6日,新加坡发生一起悲剧,一家三口来自东北,移民新加坡多年,住在组屋。父母都是高知,女儿在新加坡名校就读,曾是学霸,拥有剑桥博士学位,但后来精神失常,生活不能自理。 (信源:日照网) 这家人搬到新加坡时,满心都是对未来的期待。 父母是高知,看重教育,女儿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学习天赋,读书几乎没让他们操过心。在新加坡名校读书时,她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老师同学都夸 “这孩子以后肯定有大出息”。 后来她顺利考上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系,本科、硕士一路读下来,又远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2008 年拿到博士学位时,父母还特意办了小型聚会,跟亲友分享这份骄傲。 那时的她,是亲友口中 “别人家的孩子”,是父母的骄傲,也是移民群体里 “靠知识改变命运” 的榜样。可没人知道,这份 “完美” 背后,早已埋下隐患。 父母后来回忆,女儿读博期间,经常熬夜赶论文、做实验,压力大到整宿整宿睡不着,有时候还会莫名发脾气。但当时大家都觉得 “高学历都得熬”,没太在意,只劝她 “再坚持坚持就好了”。 没想到,这份坚持没能换来好结果。博士毕业后,女儿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差。一开始只是不爱说话,后来慢慢变得行为异常 —— 在家会对着墙壁发呆,出门会突然在路边停下拍手。 邻居在电梯里遇到她,还见过她对着空气唱歌,表情僵硬,眼神空洞,跟以前那个自信开朗的学霸判若两人。父母这才慌了神,带她去看医生,确诊为精神方面的疾病。 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女儿的情况时好时坏,最后连穿衣、做饭这些基本生活琐事,都需要父母照顾。 2017 年,母亲因病去世,家里的重担全压在了父亲身上。70 多岁的老人,不仅要照顾精神失常的女儿,还要处理家里的大小事,身体和心理都快撑不住了。 邻居说,那段时间很少看到他们出门,偶尔看到父亲去超市,也是匆匆买完东西就往家赶,背比以前驼了很多,眼神里满是疲惫。有时候邻居想搭话,他也只是点点头,脚步不停,像是在躲避什么。 今年 9 月开始,住在他们楼下的曾女士发现了不对劲。自家天花板上开始渗下黏稠的红色液体,屋里还弥漫着一股刺鼻的腐臭味,闻着让人头晕恶心。 她以为是水管漏水,找物业检查了好几次,却没发现问题。后来臭味越来越浓,擦过的地方还会留下奇怪的印记,曾女士实在忍不下去,才让儿子联系物业,想撬开楼上的房门看看情况。 10 月 6 日下午,物业人员和曾先生一起,终于撬开了那扇紧闭已久的房门。 门刚打开,腐臭味就扑面而来,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都僵在原地:47 岁的女儿蜷缩在玄关,身上穿着旧家居服,早已没了呼吸。 卧室里,70 多岁的父亲躺在床榻上,遗体因为长时间无人照料,已经严重腐烂,骨骼清晰可见。 桌上还放着没吃完的泡面,早就变质发黑,屋里的东西乱得像被翻过,透着一股绝望的气息。 法医勘查后推断,父亲先离世,大约一个月后,无法自理的女儿因为没人照顾,活活饿死。 这个结果传到网上,网友们都忍不住叹息:“明明是高知家庭,怎么会落到这个地步?”“那么厉害的博士,要是能早点得到帮助,会不会不一样?” 这里要科普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高知家庭也会陷入这样的困境? 很多人觉得 “高知 = 会解决问题”,但实际上,高知群体在面对精神健康和生活照料时,也可能束手无策。 一方面,他们可能因为 “好面子”,不愿向外人透露家庭困境,错过求助时机;另一方面,精神疾病的治疗需要长期陪伴和专业支持,单靠家人很难应对。 尤其是母亲去世后,父亲独自照料患病女儿,既缺乏经验,又没有外界帮助,很容易被压力压垮。 更重要的是,我们往往过度关注 “学霸” 的成绩,却忽略了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和生活能力。像这位剑桥博士,长期在高压的学术环境中成长,缺乏生活技能训练,一旦精神出现问题,很容易陷入 “无法自理” 的困境。 而父母作为高知,可能更擅长学术指导,却不懂得如何应对孩子的精神危机,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情况恶化。 这个来自东北的移民家庭,本想在新加坡追寻更好的生活,却以这样的方式告别世界。他们的悲剧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高知光环下的脆弱,也提醒着我们:无论学历高低,无论身在何处,遇到困难时及时求助,多关注身边人的心理状态,才是避免悲剧的关键。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觉得移民家庭在海外遇到困境,该如何寻求帮助?对于高知群体的精神健康,我们能做些什么?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也愿这样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