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兵出援俄,不是讲义气,是卖命换饭吃。一万个兵,一个月拿走三千万美金,全归平壤。阵亡的,抚恤金照发,但人回不来了。 这笔钱对朝鲜来说太重要了。长期被国际制裁,经济结构单一,外汇和能源都卡脖子。现在打仗能换来石油、天然气、军工订单,还能直接收美元,简直是雪中送炭。 士兵们也不是白白送死,他们大多来自普通家庭,国内工资勉强够吃饭。参战后每月收入远超国内水平,家里能修房子、孩子能上学,生活眼看着变好。 就算阵亡,家属也能拿到一笔抚恤金,在朝鲜这样的国家,这笔钱能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 所以很多人明知危险,还是选择去。对他们来说,战场是一条改善生活的出路,尽管代价可能是生命。 朝鲜官方从不承认这是“雇佣军”,强调是履行2024年6月与俄罗斯签订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条约第四条写得清楚:一方遭入侵,另一方必须提供军事援助。 库尔斯克被乌克兰反攻,俄罗斯进入战争状态,朝鲜出兵就有了法理依据。 更关键的是,乌克兰早在2022年就宣布和朝鲜断交,双方没有外交关系,也就不存在“破坏中立”的问题。反倒是乌克兰当年断交断得太绝,没给自己留后路。 其实早年朝乌关系并不差。苏联解体后,乌克兰一度是朝鲜在欧洲为数不多的联系窗口。 更隐蔽的是,90年代末到2010年代,朝鲜导弹技术突飞猛进,背后就有乌克兰军工专家的影子。 当时乌克兰经济崩溃,军工企业发不出工资,不少敏感技术和人才通过“黑市”流向朝鲜。 美国情报机构后来发现朝鲜导弹水平提升太快,追查源头,才爆出乌克兰向朝鲜泄露“矛-R”导弹技术的丑闻。波罗申科政府嘴上否认,实际上监管松散,挡不住内部人牟利。 等到2017年,美国施压,乌克兰同意让美军监管重点军工企业,这条技术通道才算被切断。从那时起,朝鲜对乌克兰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而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兵力吃紧,急需外部支援。朝鲜军队训练严苛,单兵素质高,作风顽强,打起仗来不怕死,正好补上缺口。乌军甚至形容一个朝鲜兵能顶十个自己人。 欧洲国家更没想到,几百年来第一次有东亚军队出现在欧洲战场,而且战斗力这么强。这打破了他们对朝鲜“贫穷落后”的刻板印象,也让他们意识到,这场战争的国际化程度远超预期。 对金正恩来说,这笔交易赢面很大。对外,他展示了朝鲜的军事存在感,震慑了在朝鲜半岛搞军演的美日韩;对内,烈士遗体运回国,他亲自接机、下跪致意,把英雄叙事拉满,国内凝聚力空前提升。 俄罗斯也得到了实际帮助。朝鲜士兵不仅上前线作战,还承担后勤运输,帮俄军稳住库尔斯克防线。俄方公开感谢,称其贡献“重大”。 这场出兵看似突然,实则酝酿已久。从被俄罗斯冷落到主动结盟,从依赖乌克兰技术到与之断交,再到如今绑定俄罗斯,朝鲜的每一步都是在极端困境下的现实选择。 它不讲情怀,只算利益。当生存成为第一要务,打仗就成了最直接的经济手段。士兵用命换钱,国家用兵换资源,残酷但有效。 战争没有赢家,但总有人在其中找到出路。对朝鲜而言,这场远征不是为了谁,而是为了自己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