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遥遥领先!   10月12日,中国国家天文台发布最新信息,中国天眼FAST发现的

遥遥领先!   10月12日,中国国家天文台发布最新信息,中国天眼FAST发现的脉冲星数量已达1152颗,这个数字超过了全球其他所有望远镜的发现总和。   很多人把这当成单纯的“数量胜利”,却没看懂这背后真正的竞争力,不是望远镜本身有多庞大,而是它撑起的人才梯队、政策生态和全球协作网络,这才是别人学不来的领先根基。   FAST的领先,首先藏在一代代科研人的成长里。9月底,贵州大学物理学院博士生李保达刚用FAST在球状星团M2里发现两颗新的毫秒脉冲星双星,其中一颗还是极其罕见的“黑寡妇蜘蛛”脉冲星。   这种脉冲星会“吞噬”伴星物质,信号极其微弱,李保达和团队花了半年时间,对比FAST的84次观测数据,连星际介质带来的信号闪烁都一一排查,才最终确认了它的存在。   值得关注的是,这个团队的核心成员平均年龄不到35岁,带头人张立云教授也是从FAST刚建成时就开始跟进数据处理,一步步从青年研究员成长为领域专家。   这不是个例。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主任姜鹏,师从“天眼之父”南仁东,深耕馈源技术研究18年,他带领团队研发的轻型索驱动系统,让馈源舱重量从国际同类设备的百吨级降到30吨,这才有了FAST的超高观测精度。   从南仁东那代人奠基,到姜鹏这批人攻坚,再到李保达这样的新生代接棒,FAST早已不是一台孤立的设备,而是一个“科研人才孵化器”。   上海甚至有专门的FAST未来学院,联合复旦、交大等高校,让中学生跟着院士、“长江学者”做科研,每年都有学生靠相关成果拿下全国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敲开国内外名校大门。   这种从青少年到顶尖专家的完整培养链条,才是最扎实的领先资本。   支撑起人才梯队的,是跨周期的政策定力。很多人不知道,大科学装置的研发往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见成果,最忌讳的就是经费和政策“断档”。   FAST从2007年列入“十一五”规划,到“十四五”期间持续获得支持,十几年里资源投入从未中断。   就拿这次李保达团队的研究来说,背后有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支持,连省部共建的大数据实验室都给提供了算力支撑。   对比之下,国际上不少同类项目常因经费波动被迫暂停,美国绿岸望远镜就曾因预算削减停摆半年,很多积累的观测数据只能搁置。   这种“不急于求成”的政策环境,让科研人员能沉下心啃硬骨头,而不是追短期效益。   有人说“中国只懂自己干”,但FAST的领先从来不是闭门造车。李保达的研究里,就有来自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射电天文研究所的学者参与,双方共享数据、共同分析。   自2021年向全球开放以来,FAST已经接收了14个国家的76个合作申请,今年的国际合作观测时间占比达到15%,比国际大科学装置的平均水平还高。   难得的是,这种合作不是简单的“别人用我们的设备”,而是深度协同。   比如和美国绿岸望远镜联合开展的“脉冲星测时阵列”观测,双方把数据拼在一起,构建出更精密的引力波探测网络,今年3月还在国际天文学大会上发布了共同成果。   这种“领先但不排他”的姿态,打破了“技术领先就封闭”的偏见。   这些基础研究的价值,正在慢慢走进现实。FAST发现的毫秒脉冲星被称为“宇宙时钟”,它们的自转极其稳定,能为导航提供新思路。   今年5月发射的天问二号探测器,就用上了基于脉冲星原理的深空导航技术雏形,让探测器在远离地球的地方也能更精准定位。   有网友算过,这种技术如果成熟,未来能让深空探测的通信距离提升好几倍,2030年火星采样返回任务说不定就能靠它提高效率。   这也回应了那些说“天文研究没用”的声音,基础研究或许不会立刻产生经济效益,但它铺垫的是未来十年、几十年的技术根基。   FAST的1152颗脉冲星,每一颗都是人才、政策和协作的结晶。它的领先不是一蹴而就的爆发,而是十几年积累的必然。   就像网友说的,“设备能复制,人才梯队和政策耐心复制不了”。这种藏在数据背后的软实力,才是中国射电天文真正的底气。   信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中国天眼FAST发现脉冲星数量突破1150颗. 2025-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