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每一次的中美谈判,美国都在切香肠式掏空中方利益,付出的成本都是临时、可撤回的,拿到的利益则是长期可持续的,40多年来,美国已经有一套完整的流程模板。 他们先找一个由头,不管是知识产权、技术转让,还是国家安全,把事情炒得沸沸扬扬,把责任全推到中国头上。舆论造足了,再带着气势坐上谈判桌,逼你让步。等协议一签,他们拿到的是市场准入、专利收益、产业优势这些实打实的长期好处。 而他们自己付出的,不过是一些随时能撤的关税、口头承诺,或者象征性的调查暂停。说白了,就是用一点小代价,换中国几十年都甩不掉的规则束缚。 上世纪90年代,美国就用“特别301调查”逼中国改知识产权法。那时候中国刚起步,很多制度不完善,美国就抓住一点问题无限放大,动不动威胁加税。最后中国签了协议,加强了执法,美国企业从此在中国躺着收专利费。 可美国付出的代价是什么?不过是暂停调查的几句话,下次想施压,换个理由又能重新开火。 2018年贸易战更是典型。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从10%一路加到34%,甚至威胁要收50%。这些关税名义上是成本,实际上大部分转嫁给了美国进口商和消费者。 但他们不在乎,因为真正想要的不是关税收入,而是谈判桌上的筹码。最后签的第一阶段协议,要求中国两年内多买2000亿美元的美国产品,能源、农产品、制成品全列了清单。 就算后来因为疫情没完全买够,中国对美进口也大幅增长。美国农民和能源公司赚得盆满钵满,这笔市场红利是长期的,而美国的关税说撤就能撤,一点不心疼。 科技领域更是如此。2019年把华为列入实体清单,断芯片、卡技术,借口是“国家安全”。接着一步步加码,搞“外国直接产品规则”,拉拢日荷限制光刻机出口,最后连AI芯片都不让卖。 这些措施看似伤了美国芯片企业的短期利润,但换来的,是中国在高端芯片上被长期压制。美国企业则继续垄断核心技术和市场,利润年年涨。 更狠的是,这些制裁随时能调整。今天封这个,明天补那个,像拧水龙头一样灵活。可中国一旦在技术路线上被卡住,追回来就得花十年二十年。 就连最近的操作,也还是老套路。一会儿说中国起重机威胁港口安全,要加100%关税;一会儿又说电池材料有补贴,搞反补贴调查。每次都是新借口,但目标没变:逼中国在制造业和科技上让步。 他们不在乎这些理由站不站得住脚,只要能制造压力就行。等中国为了稳住局面做出让步,他们就把这些让步变成永久性规则,写进协议里,再拿去当下次谈判的起点。 这种模式能反复奏效,是因为美国把谈判当成战略消耗战。他们不怕拖,不怕翻脸,反正成本是临时的,随时能收。可中国每次妥协,都是实打实的退让,很难再拿回来。 时间一长,积少成多,美国就一点一点吃掉了中国的战略空间。从知识产权到市场准入,从技术标准到产业规则,每一块都是他们用“切香肠”方式拿走的。 中国也越来越清楚,光靠妥协换不来和平。真正的应对,不是接招,而是反制。从稀土管制到反制清单,从法律工具到供应链反制,必须让对方明白,每一次“切香肠”,都会付出相应代价。 否则,这个模板还会一直用下去,直到把不该让的,也都让出去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