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新党创始人王建煊发文:如果大陆武统台湾,台湾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台湾省,一切都与其他省份一样;如果和平统一,台湾名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特别行政区,台湾现有的制度与生活方式没有什么变动,还可以省下防务预算6000亿元。 王建煊曾是台湾“监察院长”,是新党的创始人之一。在岛内政坛摸爬滚打几十年,早已练就一副看透风浪的眼睛。 但这次他不是回忆过去,而是直指未来:如果统一是注定的,那台湾人到底该选一条怎样的路? 9月初,他在脸书上丢出那篇文章,用最朴素的语言讲明白两种统一路径的不同结果。不到两周,岛内外媒体纷纷转载。 他没用什么玄奥理论,也没搬出历史大旗。他只说了一件事:武统之后,台湾是什么样;和平统一之后,又会是什么样。 他说,武统就是战火洗礼之后,台湾成为普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省”,没有特别待遇,也没有制度例外。 教育、税收、医疗、行政,全都和大陆其他省一样,一切从头来过。 这不是恐吓,而是现实推演。战争没有赢家,尤其是对战场本身来说。 2025年台湾的防务预算高达6670亿元新台币,占全年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一。 这笔钱本该用来修医院、补教育、救老人,如今却用来填军火库、买二手战机。 和平统一的设想,是“特别行政区”的模式。这意味着台湾可以保留现有制度、生活方式、司法体系,甚至是医疗和教育的运营模式。 换句话说,生活不变,身份改变;制度不动,战争避免。 王建煊不是在幻想未来的乌托邦。 10月7日,他再次发文,强调新党是“和平统一的希望”,是岛内唯一还在坚持“不打仗、不流血”的政党。 因为他知道,大多数台湾人,其实心里并不想选战争。 网络民调显示,一旦两岸爆发冲突,73%的民众倾向于投降,仅有27%表示会抵抗。 王建煊的主张,其实是一种政治现实主义。他没有喊“祖国统一万岁”,也没有要求“立刻归队”。他只是说:如果统一是趋势,那就别把台湾变成废墟。 他讲得很简单:和平统一之后,台湾可以接入大陆高铁网,台北到厦门不再是隔海遥望,而是朝发夕至。 农产品不再滞销,台东的释迦、南投的茶叶,可以在冷链车上直抵上海、广州的市场。 他讲得更实际:统一之后,台湾企业可以享受自贸区待遇,护照免签国家从几十个扩展到157个。 年轻人去北京实习、去深圳创业,不再是“登陆”,而是一种“回归”。 这个现实,不需要炮火开路,也不需要政治清算,只需要一个决断:是继续对抗到底,还是坐下来谈一谈未来。 当然,这种声音在岛内并不受欢迎。绿营政客第一时间扣上“投降主义”的帽子,说王建煊是“被大陆收买的老蓝男”。 行政部门甚至公开叫嚣:这是“外国势力介入选举”。 可真正的回答,来自街头。高雄的渔民在接受采访时说得最直接:“我们是要打仗,还是要活命?”这句话,恐怕比任何政治口号都来得刺耳。 还有学者指出,王建煊主张的价值在于:他把统一问题拉回到民生视角。 他不是争论意识形态,而是在问:你愿意每年花6000亿买武器,还是拿这笔钱给你孩子换一间教室、给你父母多一台洗肾机? 这一点,正是岛内长期被忽略的部分。 两岸问题被意识形态绑架太久,以至于大家都忘了,那些被“统一”或“台独”包裹的名词背后,其实是柴米油盐、是医疗资源、是教育机会、是就业市场。 王建煊不是没有代价。他在10月的发文中透露,新党在今年大选中只拿到1.04%的支持率,濒临灭党线。 他呼吁选民给新党一次机会,让它进立法院,为和平统一留一个声音。 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更大的警讯:当唯一一个主张和平统一的政党即将消失时,台湾的政治生态是否已经彻底偏离了理性航道? 更讽刺的是,民进党口口声声要“保卫民主”,却对不同声音进行系统性围剿。 只要你不喊“抗中保台”,就等于“卖台叛国”。只要你想讨论统一,就自动被打成“中共同路人”。 可问题是,现实不会因为口号改变。2024年赖清德上台后,台海局势迅速升温。大陆军演几乎是常态,美国军售也没有停歇。 可这些军售,买来的不过是一些“高价二手货”,既不能改变战力悬殊,也无法提供真正保障。 王建煊看得太透,他知道:再多的导弹再多的军演,都不如一次对话来得实际。 他的发声,也许在当下会被边缘化,但在历史的长河中,或许会被重新理解。 因为他不是在为某个政党站台,而是在为台湾老百姓讲一句实话:如果不想让下一代在战火中长大,就别把选择权交给最激进的那批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