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最近听到最牛逼的一个问题,是台湾一个普通小兵问的: “真打起来,我阵亡了,这抚恤金找谁要去?” 就这一句话。 一句话,直接把那帮天天在台上慷慨激昂、喊着“为爱发电”的政客,脸都给问绿了。 台湾军人若因作战死亡,按条例最多可领37.5个基数的抚恤金,但这笔钱是否能顺利到家人手里,还得看当局的认定效率。 之前有警察在值班时被撞死,局里最初只定其为“因公死亡”,抚恤金约100万元,若能被认定为标准更严的“因公殉职”,则可领到200万元以上。 一位护理师执行医疗后送任务时殉职,但因“尚缺完整证据”,抚恤金发放被拖延了一年多,家属只能在等待中煎熬。 按规定,公职人员病故或意外死亡通常给120个月抚恤金,但如果是因公死亡,则可升至180个月,这中间的差额对普通家庭至关重要。 政客们台上喊得响亮,但台下真正关系到基层人员身后事的制度落实,却常常出现认定严苛、程序拖延的问题,承诺难免显得空洞。 普通人的担忧很实际,他们不关心空洞的口号,只在乎万一自己为国捐躯后,家人能否真的得到承诺的保障,这份实实在在的安心比任何漂亮话都重要。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