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9月中旬,作为2025长江文明论坛的重头戏——巫山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在重庆举行。与会中外专家认为:“巫山人”生活的年代,通过五轮考古发掘得以最终确立——距今200万年至250万年。
1984年夏天,巫山县庙宇镇龙坪村迎来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万波和他的团队。在当年山民们挖掘“土龙骨”的一处坡地,随处可见无数的灰白色化石骨渣。黄万波凝视着它们,情不自禁道:“这个坡地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啊!”随即,他们给这里起了一个名字——龙骨坡。
黄万波表示,“巫山人”是东亚最早的人类“朋友圈”,是长江文明的“源代码”,更是重庆递给世界的一张200万年前的名片,承载着“东亚人类起源与演化”这一重大课题。
中国最早古人类化石重见天日
“当时真把我们‘震’住了!”时隔多年,黄万波依然能清晰地回忆起那时的震撼:“那一面山坡,到处是灰白色的‘龙骨渣’……”
1985年10月,长江三峡科学考察队对龙骨坡展开了第一轮发掘工作。一颗比蚕豆粒稍大的动物牙齿,引起了黄万波的注意。当天他对化石进行初步鉴定,认为是一颗巨猿的牙齿!这一发现让黄万波和队员们兴奋不已。
1986年11月29日,在重庆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长江三峡科学考察队正式向世界宣布:在长江三峡的巫山龙骨坡发现了距今约204万年前的“巫山人”化石。
1995年12月,相关文章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刊登,旋即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
1996年11月,龙骨坡文化遗址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单位。在次年的第二次发掘过程中,筑建了一道3米左右高的石墙。并在周围村民中选出看护者,进行巡逻保护,没有龙骨坡研究所的同意,任何人不得进入。
这里的村民,上到老人下至“细娃”,个个能识别化石,而且津津乐道向游客讲述龙骨坡的地位与作用。记者10月8日看到,不少村民在石头里找化石碎渣已驾轻就熟,活像古人类考古专家。今年70岁的村民龙代清告诉记者,从小就跟着父亲挖龙骨卖龙骨,相传它医疗刀伤比青霉素效果还好。
龙骨坡开始发掘后,他便带着20多个村民协助考古团队工作。“40年来,自己也成了‘半个土专家’。”龙代清笑着对记者说,自己平常为研究所做些如筛选化石的‘细活’,有时候还会受邀到外地指导考古挖掘工作。
“前后5轮发掘,我们巫山本地的文博工作人员都参与了。”巫山博物馆馆长毛和平跟记者说起龙骨坡遗址时,言语间不经意间流露出了自豪。
毛和平告诉记者,全民考古已在巫山蔚然成风,早在20多年前,他们就在龙骨坡所在的大庙镇兴建了一栋专门的小楼。这就是后来成立的龙骨坡遗址古人类研究所所在地,现已成为了考古队的专家、村民和发掘遗址之间的中转站。
“巫山人”到底是人还是猿?
自1984年起,黄万波先后对巫山龙骨坡古人类遗址组织5次大型考古发掘,每年大多数时间扎根现场,不仅发掘出2颗臼齿的下颌骨化石、3枚门齿以及牙床化石,还有2000余件旧石器打制石器、110余种动物化石。
让龙骨坡名声大振的,正是黄万波1985年发掘出的“巫山人”下颌骨。这枚距今约204万年的化石,是东亚地区迄今为止出土的最早的古人类化石,比元谋人还早30多万年。
围绕这段下颌骨,学界对于“巫山人”是人是猿的争议也绵延了长达40年。由于发现的“巫山人”化石材料太少,仅有一小段下颌骨和两枚牙齿,加上牙齿的形态学特征有一定程度的原始性,因此有学者认为,它应属于古猿类。
40年间,“巫山人”制作的数千件石制品相继出土。对于“巫山人”是人而非猿的证据越来越多,争论的答案逐渐浮现。
2023年,黄万波获评“感动重庆十大人物”。颁奖词说:“黄万波动摇了考古界认为直立人起源于非洲的观点,在全球考古学术界掀起有关人类起源的大讨论,将中国的史前文化向前推进了100万年。”
此次研讨会,共有来自法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9名专家和高星、夏正楷、黄万波等60余位国内知名学者,黄万波以《龙骨坡遗址价值与学术意义》为题发表自己最新研究成果:巫山人不仅在龙骨坡生活,还留下了“三大遗产”——动物化石、石器工具,还有最早的活动痕迹。由此说明,“巫山人”不是路过,而是一代代在这儿繁衍扎根。
“截至目前,现场共出土了人类化石、巨猿化石、120种脊椎动物化石,以及土石制品超过3000件。‘巫山人’左下颌骨化石,已成为三峡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吴雁说,“巫山人”的发现不仅揭示了人类发展的进程,更填补了中国早期人类化石的空白,动摇“人类起源于非洲”的传统学说。
为探索人类起源提供了新的视角
黄万波在研讨会上说,重庆巫山龙骨坡出土的遗物包含人化石、石制品、动物群,而且相比其他地方出土的史前人类遗址层位清楚、时代可靠、内涵丰富,“巫山人”生活的年代,也在考古发掘中得以最终确立,龙骨坡遗址是迄今东亚地区时代最早、内涵最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址之一。
“如果我们把长江文明看作一棵参天大树,那它今天的枝繁叶茂必然少不了深深扎入泥土中的各条细微根脉的功劳。巫山龙骨坡的发掘与研究,不仅丰富了长江文明的内涵,也为探索人类起源提供了新的视角。”毛和平说,跟着它们,我们就能对中国文化的源流理解得更加深入。
出席研讨会的北京大学教授王幼平坦言:“龙骨坡3000余件系统化、高数量、完整发展过程的石器的存在,是龙骨坡遗址符合有人类存在、长期活动的有力依据。”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长江三峡亘古至今,我想为其历史,再添一篇华章。”黄万波说,“巫山人”不仅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见证,更可能改写人类演化的世界图景。而这,正是一位九旬学者以执着与坚守交付给时间的答案。
“希望通过对人类早期文明的溯源,唤醒更多人对文化根脉的珍视,积极推进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努力将这一璀璨瑰宝打造为彰显华夏悠久历史、融合人类共同价值的全球性文明新地标。”巫山县委书记曹邦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