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哎!节后就过了一天好日子,转天就杀跌,更闹心的事还在后边,周五晚间美股跌惨了,尤

哎!节后就过了一天好日子,转天就杀跌,更闹心的事还在后边,周五晚间美股跌惨了,尤其是科技股大跌,中概股跌6.1%的更惨,而美股大跌则是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脚,老美那边政F本来停摆10天了,老特又要永久裁员,又要大幅提高关税,自己搞不好又想往别人身上撒气,结果把自己的股市给搞崩了。让人理解的是这关税政策到底有没有底限呢,折腾来折腾去的"关税威胁",到底咋回事啊?之前谈好的东西说变卦就变卦吗?咱就从这"老戏码"里扒一扒门道。 关税这牌为啥总被当王炸? 其实美国政F把关税当"万能工具箱"不是新鲜事了,这招本质上是"一石三鸟"。首先这是个政Z杠杆——要安抚国内制造业选民时,对着进口商品加税就能立竿见影树个"保护就业"人设。比如现在半导体企业股价狂泻,政F一甩关税牌,亚利桑那州的芯片工人立马觉得"饭碗稳了"。 其次这是个谈判筹码。记得2018年毛衣战时,美政F把关税当分期付款来要价,先放个25%的威胁,等对方同意买大豆买波音再分阶段下调。但问题在于,每届政F都在重写游戏规则。比如之前的中美第一阶段协议,现在2025年了,如果执政党轮换,新班子完全可能不认旧账,这就是市场最怕的"政策断崖"。 说好的协议还算数吗? 这得掰开两层看。法律层面,只要没正式官宣废止,白纸黑字的协议依然有效。但实操层面就微妙了——政F能用"国家安全审查""供应链风险评估"这些软刀子变相架空协议。像这次费城半导体指数暴跌,就是因为传出要对28nm以下制程设备加税,直接捅了产业链的命门。 更有趣的是跨市场传导。你看黄金股逆势上涨,这其实暴露了资本的心理:每次关税威胁出现,市场自动切换"滞胀剧本"——工业成本抬升→物价上涨→美联储更难降息。这种预期链条在2023年加息周期里早被反复验证过。 中概股为啥成重灾区? 纳斯达克金龙指数一天跌6.1%不是偶然。不同于苹果这类全球布局的巨头,中概股的利润结构更依赖跨境贸易。举个例子,假设美国真把电动车关税提到50%,蔚来在欧洲能找代工厂规避,但在北美市场就得上演"成本极限挑战",这种不确定性直接压垮估值。 说到底,关税大棒本质上是个政策周期套利工具。政府用它在不同利益集团间搞平衡,企业则要学会在关税套利窗口关闭前布局。比如特斯拉这次跌5%,很可能是在提前调整墨西哥工厂产能,用区域供应链应对潜在风险。 站在2025年这个时点看,比关税数字更重要的是产业转移成本。当企业为规避关税把生产线迁到越南、墨西哥,这些沉没成本会让未来任何关税回调都变成"马后炮"。所以说,与其纠结协议是否有效,不如盯着跨国公司的固定资产开支表——那才是真实世界的"关税晴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