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晚年接受采访时提起,他曾对邓颖超说:“我要叫您老师啊!”邓奶奶却一脸惊讶的问钱老:“啊!你怎么叫我老师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5年10月的一个下午,中南海里摆着一桌家常菜,周总理请刚回国的钱学森夫妇吃饭,邓颖超也在座,席间气氛轻松,大家聊着钱学森这些年在美国的遭遇,聊着国内的建设规划。 就在这时,钱学森突然站起身,认真地对邓颖超说了句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话:"邓大姐,我得叫您老师。" 邓颖超当时就愣住了,她完全想不起来什么时候教过这位名满天下的科学家,周总理也有些意外,看看妻子又看看钱学森。 钱学森这才解释起来,原来他小时候在北师大附小念书,那会儿邓颖超刚从天津毕业,到这所小学当老师,虽然邓颖超教的不是他那个班,但按照学校的说法,所有老师都是学生的先生。 这事得从1920年说起,那年秋天,北师大附小来了位短发齐耳的女教师,就是十七岁的邓颖超,当时女教师还很少见,学校里的孩子们都对这位新来的老师充满好奇。 钱学森那年才九岁,每天背着书包穿过胡同上学,虽然不在邓颖超教的班级,但在校园里见过她好几回,这位女先生走路带风,说话干脆利落,和别的老师确实不太一样。 邓颖超在附小待的时间不长,很快就去了天津达仁女子学校,之后她投身革命,从五四运动到长征,从战争年代到新中国建设,一路走来风雨兼程。 而钱学森也有自己的人生轨迹,从附小毕业后考入交大,1935年远赴美国深造,在加州理工攻读博士,成了国际知名的空气动力学专家。 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大洋彼岸,钱学森和妻子蒋英马上决定回国,但美国政府不愿意放人,他们软禁钱学森一家,扣押研究资料。 美国海军次长甚至说他一个人顶得上五个师,被困在加州住所的那段日子,钱学森只能透过窗户望着天空发呆,有一天他在报纸上看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叔通的照片,突然想起这位陈老先生是父亲的老朋友。 当晚他就躲进卫生间,用香烟纸写了封求救信,这封皱巴巴的信经过辗转送到了北京,周恩来看到后立即指示外交部门交涉。 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中方代表据理力争,正好美国扣押的中国飞行员愿意回国,双方借机谈起了交换条件,经过一年多的艰难谈判,美国终于松口。 1955年初秋,钱学森带着家人登上回国的轮船,离开旧金山时,移民官冷冷地说他这辈子别想再回来,钱学森头也不回,抱着孩子望向东方。 饭桌上听完钱学森的解释,邓颖超才恍然想起那段往事,她笑着说自己在附小当老师的时候还是个毛头小姑娘,没想到教过的学生里藏着个未来的大科学家。 周总理也跟着打趣,说这缘分确实奇妙,从那以后,钱学森见到邓颖超都会恭恭敬敬叫一声邓老师,这成了中南海里的一段佳话。 这份师生情持续了三十多年,1992年夏天,八十八岁的邓颖超在北京去世,已经八十一岁的钱学森坐着轮椅赶到八宝山,对着灵柩深深鞠躬。 十七年后的深秋,钱学森也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生前常对晚辈说,人这辈子能遇到好老师是福气,能在几十年后重逢更是缘分。 其实仔细想想,钱学森认这个师并不是单纯的客套,那个年代的读书人,对老师两个字看得特别重,邓颖超虽然没给他上过课,但在校园里的一言一行早就影响了那些孩子。 她讲平等讲进步,用自己的方式给这些小学生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而钱学森后来走上科学救国的道路,多少也受到了那个时代进步思潮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两个人虽然走的路不一样,但目标是一致的,邓颖超搞革命建设新中国,钱学森搞科研强大国防,说到底都是为了让国家站起来,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这种共同的信念,让他们在几十年后的重逢格外有意义,钱学森叫那声老师,不只是因为当年的师生缘分,更是对那一代人精神的致敬。 现在回头看这段往事,它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温情的回忆,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无论是教书育人还是科研报国, 都有种说不出的纯粹。 他们不讲条件不求回报,只想着怎么把自己这点本事用在正地方,这种精神,放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好好琢磨。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北京日报——钱学森:深刻影响我一生的17人,12位是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