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李渔:闲情偶寄平生趣,戏曲理论集大成,肉蒲团外更显才情。 他是被时代争议的天才

李渔:闲情偶寄平生趣,戏曲理论集大成,肉蒲团外更显才情。 他是被时代争议的天才,也是被后世误解的文人,在风流与道学的夹缝中活出了真实的自我。 1611年,浙江兰溪夏李村的一个药商家庭,李渔呱呱坠地。没有人能预料,这个孩子将来会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既被赞为“东方莎士比亚”,又被斥为“中华五千年第一风流文人”。 他像一颗耀眼的流星,划过明末清初的夜空,留下令人惊叹的光芒,也引发不绝的争议。为何一个人能够同时获得极高的赞誉和尖锐的批评?为何他的作品既能被尊为经典,又被屡次禁毁? 李渔的一生,可谓“誉满天下、谤满天下”。欣赏他的人称他为“旷世奇才”、“文学巨匠”、“中国的莎士比亚”,认为他是一个诗词曲赋、书画篆刻、园林艺术、生活美学无所不通的通才、全才、奇才。 贬抑他的人则指责他“善逢迎”、“打秋风”,甚至批评他“性龌龊”,生活放纵,妻妾成群。 在正史与民间传说中,李渔的形象出现了严重的割裂。正史中的他,是清代戏曲理论的重要奠基者;而民间传说中的他,则常常与风流韵事和艳情小说联系在一起。 李渔自幼聪颖,素有才子之誉,世称“李十郎”。少时即聪颖过人,1635年参加金华童子试中秀才,名动乡里。 然而此后科场失意,加上父亲去世,家道中落。在明清易代的动荡年代,李渔没有像传统士大夫那样皓首穷经地“走正途”,而是选择了一条迥异于传统的人生道路。 1650年,他举家迁居杭州,开始“卖赋糊口”的职业写作生涯,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堪称另类。 在杭州,李渔创作了《怜香伴》、《风筝误》等剧本以及《无声戏》、《十二楼》等小说集,这些作品因情节新奇、结构巧妙、语言通俗诙谐而深受欢迎。 50岁时,李渔举家搬迁至南京,建芥子园,开书店,刻印书籍,成为中国出版业的先驱。他出版的《芥子园画传》成为后代学画者最喜爱的教材。 真正让李渔名垂青史的,是他的戏曲理论和艺术实践。他组织家庭戏班,常年巡回于各地演出。 1666年,李渔获得乔、王二姬,他对这两个聪慧的女子细心调教,组建了以二姬为台柱的家庭戏班。 李渔所编剧本,往往是“朝脱稿,暮登场”,乔、王二姬表演什么像什么,使李渔的家庭戏班轰动一时。 他的《闲情偶寄》是我国最早的系统的一部戏曲论著。词曲部从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译、格局六方面论戏曲文学。 而使李渔饱受诟病的是他的私生活。他有‘登徒之好’,妻妾成群,他还把自己的妻妾组织起来成立家庭戏班,自编自导,由妻妾婢女表演。 李渔一生主张“风流与道学合一”。在《慎鸾交》第二出《送远》中,他通过角色之口说:“我看世上有才德之人,判然分作两种:崇尚风流者,力排道学;宗依道学者,酷抵风流。据我看来,名教之中,不无乐地,闲情之内,也尽有天机。毕竟要使道学风流合一,方才算得个学士文人。” 但李渔最为人争议的,莫过于小说《肉蒲团》的作者争议。从清康熙年间刘廷玑《在园杂志》、《纳川丛话》,到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等文献中,都认为《肉蒲团》小说为李渔所著。 尽管《肉蒲团》名声很大,但李渔的文学成就远不止于此。 他创作的《笠翁十种曲》、《十二楼》、《闲情偶寄》等作品,都曾畅销一时。 他的《闲情偶寄》不仅涉及戏曲理论,还有饮食、营造、园艺等方面的内容。林语堂曾评价说:“李笠翁的著作中又一个重要部分是专门研究生活乐趣的,是中国人生活艺术的袖珍指南。” 只是随着乔、王二姬于19岁时相继病逝,李渔的家庭戏班土崩瓦解,生活从此转入了困顿,经常靠举债度日。 晚年李渔悲恸欲绝,作《断肠诗》30首,哀悼爱妾的离去。他在给礼部尚书龚芝麓的信中流露了自己的心境:“庙堂智虑,百无一能;泉石经纶,则绰有余裕。……托之空言,稍舒蓄积。” 1676年,李渔回到杭州。1680年,古稀之年的李渔在贫病交加中逝世于杭州。由其好友钱塘县令梁冶湄捐资办理后事。但直至停止呼吸前一两个月,而这位勤奋的作家还在操笔为《芥子园画谱》和毛纶批本《三国志演义》等书撰写序言。 李渔逝世后,他的作品却跨越了时空界限,流传至今。他的戏剧理论至今影响着戏曲创作,他的《闲情偶寄》依然被人们阅读,他的喜剧作品仍在舞台上演。 在严寒的帝国专制体制下,李渔如同一只奇迹般飞出来的未来季节的燕子,他的道路几乎超前了三四百年,直到20世纪,中国的职业作家才成批出现。 面对这样一位复杂多面的文化巨人,我们是否应该超越简单的道德评判,更多关注他在艺术和理论方面的独特贡献?在当今社会,我们是否能够包容像李渔这样不合流俗、敢于创新的文化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