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中美博弈,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如果我们败了,未来一百年将再无可能;如果赢了,未来一百年,甚至更久,我们的发展将再不受任何国家掣肘,中国人的好日子近在眼前。 2025年5月12日,拉扯了好几个星期的关税战暂时停火,美方把额外关税压到30%,中方同步降到10%,还暂停了部分新增关税三个月。 看着像是缓一口气,实则只是临时休息,因为大家清楚,后面的大招还在准备着。 这表面上的停火,让出口企业松了口气,但美国国内却不轻松,关税导致生活成本飞涨,企业成本连连攀高,抱怨声几乎盖过了协议的宣布声。 这场摩擦追溯到2018年,美方率先对中国几千亿美元商品加税,精准打击我们的制造业主力出口。 几年间不断升级,到2025年初,部分电子、机械设备的关税高到145%,我们立刻反击,对美国能源产品加征税,进出口数据因此大幅波动。 到2025年7月,美国对华逆差14.7亿美元,总逆差飙到78.3亿美元,财政压力像一块石头压在他们身上。 可关税战不是唯一的战场,科技封锁更是针锋相对,美方在2025年3月又把几十家中国高科技企业列入制裁名单,切断EUV光刻机等关键设备的供应,想卡住我们的半导体命脉。 但现实并非他们想的那样,我们的14纳米生产线仍在转,华为的5G专利全球占比14%,挤压了高通的地盘。 到了8月,美国不得不放松部分芯片出口,因为本土半导体亏损惨重,裁员不断。 资源战同样精彩,4月4日,中方收紧中重稀土出口许可,钐、钆等七种稀土我们占产量七成,加工九成。 此举直接让美军工产业原料紧绷,F-35战机的零件库存只能撑三个月。 协议期间虽短暂恢复出口,6月底全面开放后,7月对美稀土出口比前月猛涨六倍多,美国港口忙得翻车。 新能源领域我们更是稳占高地,宁德时代的新一代超充电池五分钟可跑500公里,全球四成电动车用我们的技术。 5月,国内发布56项电动车标准,直接牵动产业链重组,欧美只能被动跟进,RCEP框架下的贸易额也在稳步上涨,东盟不少国家的GDP预期上扬。 背后是一场全球供应链的重塑,美国想重组产业链,减少依赖我们,但阻力不小,很多经济体仍支持多边规则,让美方有些孤立。 我们的出口更优化,内需占比提升,半导体区域贸易占比达42%,资源牌发挥了杀手锏作用,科技创新继续推进,航空发动机差距在缩小。 这场较量不会短期收场,未来五到十年的关键仍是科技和资源的完全自主,每一项突破都关乎能否扛住外部压力。 我们选择以开放合作和多边机制布好网络,让美国的封锁难有成效。 赢下今天,未来才能不被卡脖子,输掉这一局,封锁将成生活常态,行动才能跨过眼前的关口。 【参考资料:36氪:AMD首席执行官称所有产品均看到积极信号,出口相关审批取得进展 IT之家:AMD 苏姿丰被《时代》杂志评为 2024 年度首席执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