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全国总工会
配送“零差评”、赛场夺魁,外卖配送员张雷的“进阶”之路——
一颗赤诚心,奔走街巷间
“配送工作不只是力气活,还需实打实的技能。”32岁的张雷是饿了么的物流经理,负责河南洛阳区域的物流配送业务。
10年间,街巷中留下他奔波的身影,车辙里藏匿他的汗水,领奖台曾闪亮他的荣耀。张雷说,配送员就像是街巷间的“匠人”——唯有沉下心,才能把一份平凡的工作,打磨得熠熠生辉。
从矿山到街巷
成为外卖骑手之前,张雷曾是一名矿山驾驶员。在矿道工作多年的他,2015年成为一名外卖骑手。他每天清晨6点出门,直到深夜10点才收车,骑着电动车奔波在洛阳的大街小巷,电量从满格跑到见底。有时家里腾不开手,他也带着孩子奔波。
“每一次将外卖准时送达顾客手中,我的成就感‘爆棚’。”他说。
但考验总在不经意间降临,张雷面对的第一个考验,来自一个生日蛋糕。
一天,张雷接到一个配送生日蛋糕的订单。他特意把保温箱擦亮,用泡沫垫把蛋糕固定牢靠。可顾客验收的瞬间,他傻眼了——原本立在蛋糕顶端的芭比娃娃,此时歪在蛋糕上,裙摆沾满了奶油。生气的顾客立刻要求退款并称要向平台投诉。面对突发状况,张雷的手攥出了汗。他不断鞠躬、道歉,并提出解决方案:“请您给我点时间,我现在送回店里重做,保证不耽误孩子过生日。”
顾客同意后,他立刻往蛋糕店赶,等他捧着新蛋糕回来,顾客的气已消了大半:“小伙子,真实在!”
那天后,张雷开始明白:“配送员不只是把东西送到,更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温度,得把顾客的每一份托付当成细活来磨。”他说,配送的东西天差地别,要想完美送到顾客手中,一方面要勤练车技,另一方面要针对不同的物品,掌握不同的配送技巧。
此后,张雷的保温箱里多了几样“秘密武器”:泡沫垫裁成的隔板、固定用的松紧带、不同尺寸的塑料袋。“蛋糕要放在最稳的中层,汤面朝上倾斜15度,生鲜得垫冰袋”……
他像研究精密仪器一样琢磨配送技巧,一年下来,电动车的里程表超过5万公里,手机后台的服务单量超过1.2万单,差评那一栏始终是“0”。
从骑手到师父
2018年的春天,凭借“零差评”的出色记录,张雷成为洛阳骑手圈的“活教材”,公司任命他为专门负责新骑手职业技能的物流培训专员。上任那天,张雷抱着一摞笔记本进了办公室——那是他3年攒下的“配送心经”。
“雨天先擦箱底,不然箱子打滑”“给老人送单,提前3分钟打电话,他们穿衣服慢”“医院订单别按喇叭,发微信”……字里行间,是他在城市肌理写下的注脚。
看过笔记的新骑手们总说:“雷哥的笔记,比导航准。”
2022年举行的洛阳市职工职业技能竞赛网约配送员比赛,成为张雷技能的“试金石”。50米长的赛道上,他骑着电动车,稳稳绕过一排S形分布的锥桶、驶过宽30厘米的独木桥、沿“8”字弯道又环行3圈。冲过终点线时,计时器刚过2分钟。而他全程未停车,双脚不沾地,车轮没有一丝晃动,最让人惊叹的是餐箱里满满一杯水,竟一滴未洒!
洛阳市五一劳动奖章被他挂在客厅墙上,旁边是儿子的画——“爸爸骑电动车”。有次培训,一位全职妈妈骑手总因超时而急哭,张雷就让她站在顾客的角度想:“要是你带娃到饭点,等了40分钟餐还没到,急不急?”他带着她在模拟地图上划路线,教她配送技巧。3个月后,姑娘成了团队里的“单王”。
从赛场到裁判席
“看着年轻骑手们过弯道时,总会想起自己第一次摔车的样子。”2024年秋天,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的裁判席上,张雷的目光跟着年轻骑手的电动车转。有个小伙子过弯道时车身一晃,他下意识攥紧了手里的评分表——那瞬间,他想起10年前自己摔在雨水里的模样。
如今的他,早已不是那个摔车会哭的骑手。函授大专、本科文凭被他压在抽屉最底下,2024年河南省职工技术运动会上,他成了网约配送员项目的裁判,全国大赛时,他又坐在了同样的位置。
“看着他们,就像看着当年的自己。”张雷说,“配送员的车筐里,10年前送的是饭,现在送的是鲜花、药品、文件……行业在发展,人也得跟着进步。”
洛阳的外卖订单量,见证了这种发展。2015年他刚入行时,饿了么一天才几千单。现在,仅是他负责的区域,每天就有15万单。
张雷的保温箱里,现在多了个小本子,记着新骑手的名字和他们容易犯的错。有个刚入行的小伙子总是把奶茶洒了,他就教他“杯口朝上斜30度,用橡皮筋固定在箱壁”;有个姑娘怕黑,他就买反光条给她贴上。
暮色渐浓,张雷的电动车拐进熟悉的巷口。儿子在门口等着,举着刚画好的画:上面是个骑着电动车的人,车筐里装着星星和月亮。他停下车,摸摸孩子的头,远处的写字楼亮起灯火,新的订单提示音在晚风里轻轻响着。
街巷间的奔走,还在继续。“有些技能可能会过时,但‘把事做好’的态度,永远不会变。”张雷说。